追求化学课堂教学的高度
2009-07-30徐慧贞毛杨林
徐慧贞 毛杨林
摘要:课堂的高度就是人性的高度,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化学课堂教学高度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体现知识价值,建构化学观念,激发爱国情感,培养科学素养”是重要的方法。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高度价值观念情感素养
有人说“课堂的高度就是人性的高度”,这话说得很在理。优秀教师上课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寥寥数语就可以升华思想,把所教的内容提升到很高的高度,无不让听课的老师拍手称好,回味无穷。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高度?笔者认为,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并在课堂收尾时提升。下面谈谈在课堂结尾时提升教学高度的几种重要方法。
一、体现知识价值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对化学知识本身的灌输,授完知识之后,再出题让学生练习,使知识得以巩固。长此以往。学生虽然学习了许多具体性的化学知识,做了大量的化学习题,但是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时却不会从化学的角度进行思维,表现不出受过化学教育的效果。新教材加强了化学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当代人们关心的课题的渗透与融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和生产生活实际人手,了解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要求化学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探究方法与发展综合能力,同时掌握知识与技能,并引导学生用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重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体现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例如杭州市第二中学的史宗翔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了“油脂”性质后的最后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在美食广场留下了满地的油污,大片地砖被油污浸成深黑色,许多地方与泥土板结成块,厚度足有一寸,还泛着阵阵油味。广场管委会一提起此事,直叫苦:“太难清洗了。”如果你是承办方的管理人员,对于美食节的油污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经过讨论后,学生提出了许多方法,如用酒精洗、用氢氧化钠溶液洗、用纯碱溶液洗、加强管理并提高参与美食节人员的素质等等。每种方法的提出,学生们都以笑声或掌声表示肯定或赞美,不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巩固了知识与技能,而且体验了化学知识的价值,学会了用化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积极转变。
二、建构化学观念
宋心琦教授认为,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是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化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更应关注以具体性知识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建构化学的基本观念。在课的结尾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反思:这节课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是什么?问题与所学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各知识的意义要点之间有什么联系?使学生将所学的各具体性知识和相关的背景经验联系起来,与探索中的各种事实资料联系起来,和具体性知识背后的观念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如在“电离平衡”一节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在25℃时0.1mol·L-1盐酸pH=1,而0.1 mol·L-1醋酸pH=3,然后应用微粒观分析醋酸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及各种微粒数目的大小关系,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很弱,应用平衡观解析醋酸的部分电离,探究外界条件对醋酸电离平衡的影响。结尾时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总结反思: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是如何用微粒的观点和平衡的观点来看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与上节课相比有哪些收获?用你熟悉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想法,然后与同伴交流。在小组的讨论中你的状态如何?有什么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果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你准备如何做?通过这样的总结反思,理清了用微粒观和平衡观分析溶液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思路,逐步深化了观念,升华了思想。
三、激发爱国情感
新课程化学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过程与方法,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探讨物质的用途,更要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登高望远,拓宽延伸,展望有关物质研究的科技前沿,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和发明创新,激发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情感。如湖州中学的樊晓薇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了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后,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身边同学如果因为血糖过低发生身体不适时,你怎样帮助他?当学生们回答了一个个方法后,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今年农业丰收,大家都很高兴,农作物大都是糖类物质,除了吃之外,还有哪些用途?学生答道:可以酿酒、制胶水、制浆糊……接着教师介绍科技前沿:“糖类应用前景无限,索尼日前宣布开发出一种生物电池,……突显了糖类生物电池作为将来的一种环保发电设备所具有的潜力;在近期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科学家声称找到了一种转化糖的方法,可以将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糖直接转化为制造塑料和燃料的基础原料,从而可以使植物成为石油的替代能源”。话声一转,“坦白说,我对自己很不满意,因为,我查来查去只查到外国人研究糖的一些例子,却没有中国人研究的例子。据查证,我国科学家对糖类的研究起步较晚。不过,今天跟同学们上了这一节课后,我有信心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找到中国的科学家研究糖类的最新成果的例子给未来的学生上课,这些科学家就是在座的各位同学,请为自己的将来鼓掌。”这堂课的中间环节虽然不那么引人人胜,可是结尾寥寥数语的激励,却使学生豁然开朗,豪情澎湃,把所教内容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大大促进了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
四、培养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中间、结尾常常要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因此,首尾呼应也是常用的一种提升教学高度的结尾方式。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与情境互动的产物,且本质上深受活动、社会脉络及文化的影响,知识只有在它所产生及应用的活动与情境中去解释,才能产生意义。个体必须置身于知识所在的情境、活动或社群中,透过观察、模仿及一连串的实际活动,经过不断的试验、探索、操弄、反思及修正的历程,才能逐渐掌握知识或技能的意义。根据情境学习理论,在新课程教学中应采用首尾呼应的教学形式:在引课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中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在结课时通过实验解决情境中提出的问题。例如,在卤代烃的教学中,首先在学生笔盒中拿出一瓶涂改液,创设情境:“涂改液作为一种学习、办公用品,使用面越来越广。某些品牌的涂改液中含有的三氯甲烷、三氯乙烷或四氯乙烷等卤代烃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某品牌涂改液的使用说明中称其不含任何卤代化合物。同学们能否设计一个简便的方法判断该品牌涂改液中是否含有卤代化合物?”这是一个有关卤代烃的有待探索的未知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卤代烃性质的强烈愿望。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卤代烃的性质。在课堂结尾时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试剂,设计了简便的实验方案,并亲自通过实验验证得出“该品牌涂改液中含有卤代化合物”的结论。本堂课学生始终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思考、提问、讨论、实验、观察、交流和修正,思维活跃,参与积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自然流畅,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回;描龙画凤,贵在点睛。新课程提升化学课堂教学高度的方法层出不穷,有继承有创新,表现形式远不止以上几种。只要我们遵循巩固性、提高性、发展性、双边性和多样性的原则,因人、因境地设计课堂结尾,就可以达到深化主旨、再激后疑、启导引申、升华思想、激人奋进的课堂高度。
责任编辑: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