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思考ABC
2009-07-30杜本玉孙红梅
杜本玉 孙红梅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多数教师已经转变了观念,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尝试着教学改革。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
A,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发现了小组合作学习优于传统讲授法的一些优点。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都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受制于教师的权威,很少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而小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困生创造发问机会,在优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达到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
B,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问题:
1,在学生合作学习前缺乏教师有效的指导。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概念和方法理解不够,如何组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教师本身也不太清楚,更谈不上在小组讨论前对讨论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所以就出现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就要求学生“讨论”的现象。小组的分配也是同桌、前后桌、附近几个同学等临时安排,大多数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摸不着“头脑”,无事可做,游离其外。从班级整体上来看,只有少数学习较好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2,在学生合作学习中缺乏教师和组长有效的管理。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模式,是一种小型的学习组织,但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小组学习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学习规则,乱哄哄一团,从场面上看起来比较热闹,但很少有对问题实质性的讨论,甚至有些话语和学习没有关系。结果,“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任何意义。
3,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后缺乏教师有效的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的评价一般是指向学生个体,而小组合作教学中的评价应更多重视对小组的评价。它关注的是活动过程中所有成员的参与度,活动结果中所有成员的总成果,而非学生个体。比如说,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这样评价:“××同学回答得非常全面,大家要向他学习。”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小组的合作精神。
C,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合理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首先要清楚合作学习的本意: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以下一些组织策略,有效地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1,适当的学法指导。交流讨论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用数学的语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和观点;二是倾听他人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这要求学生首先要对问题有充分的思考,只有对问题有了一定的见解才能和别人交流,避免混在里面只充当“听从者”的角色。从交流的内容上来看,讨论交流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单独解决有困难的问题,学生因观察思考问题角度不同而产生的异议等。从交流的方法来看,可以是一人提出疑难问题,小组内会做的同学给以提示、讲解;可以是共同就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积极讨论,共同探究,尝试解决;也可以是小组内就一个问题的不同解法相互补充。
2,恰当、合理地进行分组。在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讨论后由组长决定或民主协商决定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可让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模式单调的局面,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
3,精选讨论的话题。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特点、吃透教材,对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正确的判断。教师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经过讨论来解决,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完全可以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让学生掌握。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选取既有一定难度,又能经过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内合作解决,同时教师又要注意题目的数量。
4,恰当地控制节奏。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讨论交流的时间要充分,但在大部分学生已经解决了问题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时结束学生的讨论,避免浪费时间。讨论也不能过于频繁,过于频繁就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如果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或即将要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来个“紧急刹车”,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在讨论中因势利导,在讨论后要及时总结。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在巡视中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特别是学习有困难和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教师要多用激励的语言鼓励他们参与到讨论中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强的更强,弱的更弱,甚至有的学生因此而放任自流的现象。
5,及时反馈、合理评价。及时反馈、合理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地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学习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可以小组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相结合,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合作学习小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可以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之间的隔阂,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虽然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了一定的成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一些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把差生更多地融入讨论中来;如何解决优生独霸课堂的问题;如何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如何当好“导演”这一角色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更进一步地去研究、去改进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