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班级教育之弊端
2009-07-30张怀远
张怀远
本来,以一部影片所虚构的事实来讨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优劣并不科学,但考虑到影片《看上去很美》所虚构的事实不仅来自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因此,这一命题似乎还可以成立。
班级教育是一种根据年龄和认知水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组织起来,并依据相关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的形式。在讲求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今天,陈旧的班级教育之弊端日渐显现,教师与学生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受害者。这在影片《看上去很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班级教育往往导致教师在教育中追求简单,抑制学生情感
在班级教育中,教师的教育任务既单调又繁重。单调源自班级教育的程式化,每名教师每天基本上重复着相同的工作环节。长此以往,教师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在这种厌倦心理的支配下,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大部分教师就追求教育过程的简单化,例如:批改作文或一目十行。或一字不读即在作文本上写个“阅”字,或让学生交换互改……在影片《看上去很美》中,老师追求简单的做法比比皆是:吹一声哨就擦一个小孩的屁股;小孩要加饭,举右手,加汤,举左手……实践证明,一个与学生交流不充分的教师不是成功的教师,师生交流不充分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
二、班级教育极容易致使教师粗暴,伤害学生自尊
在影片《看上去很美》中,老师们常常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如剪掉方枪枪的小辫子;仅凭学生放一个屁,就将根本不想大便的方枪枪和南燕强行带到厕所,甚至粗暴地将“犯了事”的方枪枪禁闭。在现实的班级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粗暴行为更是不胜枚举。
教师对学生粗暴的原因当然很多,但班级教育是诱因之一。众所周知,班级教育要求集体化,又要求同步化,还要求标准化。一方面,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为了实现这“三化”,他有他的权力与权威,而权力与权威又极容易使教师言行专制、粗暴。另一方面,由于内在潜质与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的品质、学识与能力就会不一样,在同—个班级中的学生就会呈现出差异性,不可能同步,也不可能以同一标准去衡量。但班级教育又偏偏让教师用同步教学并用同一标准去衡量,这就容易导致教师的浮躁心理,致使教师粗暴。
而教师粗暴的结果,就是学生不被尊重,自尊受到伤害。方枪枪被强行剪掉小辫子、被禁闭起来,都是老师对学生自尊的严重蹂躏。学生自尊被践踏,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班级教育常常造成教师冷漠。扭曲问题学生的性格
班级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出现“问题学生”。由于班级教育长于以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而拙于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所谓的问题学生。由于问题学生带来的麻烦实在太多太多,于是老师们对此类学生,尤其是所谓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绝望了。绝望之下便是放纵他们,对他们的言行不闻不问,漠然待之。
方枪枪就是影片《看上去很美》中的问题学生:不会自己穿衣服,尿床,早上拉不出大便,饭前便后不洗手,睡觉说话捣蛋,造谣,讲粗口话……于是老师们对他绝望了,继之对他冷漠了。老师对他的眼神始终冷漠——冷漠地看着他站在空荡荡的寝室里独自迷茫地面对贴着小红花的黑板;对他所说的话也充满着冷漠一“你就耗吧,没人帮你,你什么时候练好了就什么时候下来。”显然,老师对问题学生的冷漠无情,并非他们生来就缺乏人性与人情,而是现行的班级教育无法因材施教的硬伤使然。
其实,在现实的班级教育中,在老师的冷漠无情下,性格扭曲变态的问题学生同样大有人在!爱是一种力量,它能使绝望的人重新振作;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让老师尊重学生,学生接受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由此可知,对学生冷漠无情的老师绝非一名合格的教师。
综上所述,讲求教育程式化、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的班级教育并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对创造型人才需要日益迫切的2l世纪,对班级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