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2009-07-30鲁梅琴
鲁梅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宗旨。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体会到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学时,可根据所教内容,创设新颖、有效的教学情境去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之与原有的思维定势相矛盾,这样才会产生认识上的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激情。如在《平面镜》的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看投影画面杯子里有一支点燃的蜡烛,请学生猜想:向杯子里倒水,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蜡烛会熄灭。继续播放动画,向杯中倒水但蜡烛没有熄灭。这是为什么呢?在讲《大气压》时,进行如下演示实验:先往杯中注满水,然后用纸片盖在杯口,用手按住纸片再将杯子慢慢倒过来,请学生猜一猜:纸片会掉,水会洒下吗?学生会回答:“纸片掉下,水会洒出”,轻轻将托住纸片的手移开,结果纸片没掉,水也没有洒出来。再如,导人《光的折射》时,在一块泡沫塑料板上贴一张鱼的图片,然后插入烧杯的水中,让学生用大头针扎水中的鱼,将泡沫塑料片从水中取出发现:针并未扎中鱼,而是扎在鱼的上方,怎么会这样呢?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求知的欲望立即被激发出来,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了。
二、妙导实验设计,诱发学习潜能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只有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物理课本上许多探究实验的要求是最基本的,可以以此为引子,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进一步挖掘、拓展,进行实验设计,诱使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如在学习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后思考:如何测一枚邮票的质量?如何用天平称200毫升的水?如何用量筒测150克酒精?在用天平称盐水质量时,若先测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掉称出空杯子的质量,所测盐水的质量会有什么不妥?测小石块密度时,先用溢水法测出石块的体积,再测石块的质量,对测量结果会有什么影响?在学习了浮力知识后还可以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去探究:只用一架天平,如何测量小金属块的密度?若能,需添加什么器材?如果去掉天平,只用一只量筒如何测量?需添加什么器材?如不用天平和量筒,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又如何测量?再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反思时提出问题:如果实验过程中将小桌一次放到沙子表面上,一次放到木板表面上,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的材料有关,让学生对此实验结论作出评价。如将小桌换成大小不一样的两个圆柱体能否完成实验?怎样操作?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其探究的潜能也得到了开发。
三、进行一题多变训练,培养发散思维
“题在课外,根在课内”这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好课本题,进行一题多解的变式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如压强和浮力这部分内容综合性强,题量繁多,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如果搞题海战术,往往事倍功半,我们可以从几道典型题人手:一个充气的气球下面挂一个金属块,把他们放入水中某处恰能静止,如果把金属块及气球的位置轻轻向上移一些,试分析金属块和气球会处于什么运动状态?本题中要抓住气球体积的可变性,将它们的位置轻轻上移后,气球浸没水中的深度变浅,所受的压强变小,则气球的体积变大,受到的浮力也增大,浮力大于重力则向上运动。变式一:如往容器中缓慢注入一些水,则金属块和气球会怎样运动?(加入水后,气球在水中的深度增加,受到的压强增大,气球的体积变小,浮力变小,浮力小于重力则向下运动。)变式二:将上题中的充气气球换成装满水的塑料袋放入水中某处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如往杯中加水,则塑料袋怎样运动?(装满水的塑料袋与充气的气球的区别是:加水后塑料袋的体积不变,浮力大小就不变,最终所处的状态也不变。)拓展:一只氢气球松手后,会飞向天空,气球最终处于什么状态?(气球飞到高空,一种情况:由于大气压降低,气球会膨胀破裂。另一种情况:由于高空空气稀薄,气球受到的浮力减小,当浮力等于重力时气球处于平衡状态,但气球由于惯性继续向上运动,当浮力小于重力时又向下运动,经过平衡位置时由于惯性又继续向下运动,这样气球就在某一平衡位置上下往复运动。)通过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起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开拓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渗透美学教育,促进和谐发展
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无论是物理实验的设计、构思、技巧以及公式和定律的理论中,无处不体现着科学的美。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从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物理学中的美,富美育于物理教学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该定义将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间存在的敲、推、打、压、挤、吸引和排斥等,用“作用”这个词来高度概括,而这种作用总是在物体之间发生,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通过对力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从各种具体现象中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方法,而且还使他们通过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去体会科学中简洁的美。科学的公式、定律、理论,实际上不过是自然界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现象的统一性的反映。如在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人们一直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例如,马拉车,车才动,不拉,则车不动,故有力作用物体才运动。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应用斜面实验,经推理,使人们重新正确地认识了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对这节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伽利略斜面实验的设计思想,领悟其科学的逻辑推理过程,感受到物理规律对不同自然现象的统一的美。在物理教学中贯穿美学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和感受自然美、科学美,在美的感受和探索中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以上是笔者在物理教学中的一点肤浅的认识,其实,使物理课堂教学高效的途径很多,笔者将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继续努力,力争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方法,培养出更好的学生。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