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
2009-07-30余伟卿
余伟卿
新课程的地理课堂究竟是什么样子?一位学者这样来描述理想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
“课堂”作为学校和班级生活的最重要场所,几乎每时每刻都活跃着行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地理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和问题、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提问与概括、假设与陈述”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与学生只有在人格、权利和自主性方面的“平等”,我们才可以看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更多的思想碰撞、意见交流、情感共鸣,经验分享和行为互助,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把整个课堂融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地理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也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灵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能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有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处处从“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促进人”的角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
二、注重各种方法的结合
有人说,当前中国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很少能让学生与教师交流。结果,再好的学生也是一台考试机器。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各种方法相互结合的整体效应,使各类方法围绕教学目标融入课堂互动的格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起着引导、控制学生发展的作用。为此,在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让学生在探究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因此,教学时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围绕地理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特别是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结论。例如,在学习“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处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产生疑惑:“地球位于近日点时,离太阳近,受到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应该是夏季,怎么会是1月初?相反,地球位于远日点时,离太阳远,受到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应该是冬季,怎么会是7月初?”学生似乎分析得有条有理。面对具有批判精神的提问,有经验的教师知道,解决难点的时机成熟了。教师可以抛出如下问题:“远日点比近日点距离长500千米,对于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来说,能成为影响太阳辐射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吗?据生活经验,你认为夏季为什么比冬季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分组讨论,老师到各组参与讨论。在师生共同探究中,灵活性、科学性大大地增强了,同时疑惑也解决了。
三、给学生快乐的课堂生活
教学方法的运用贵在有常有变,不落窠臼。课堂教学要讲究理趣和情趣。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如果所用的教学方法是死板的、教条的、枯燥的,尽管你的态度多么严肃认真,学生也不会领你的情,买你的账。他们有的会恹恹欲睡,有的会交头接耳,有的就干脆看别的书,做别的事。你苦口婆心也罢。咆哮如雷也罢,都没有用。相反,如果你所用方法是生动的、活泼的,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学生就会精神饱满、积极主动。让学生“乐学”,努力使教学充满情趣,这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趋向。课堂教学中巧用挂图、播放音像、欣赏乐曲等,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演示模型、教具手工制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自由辩论、角色扮演、做游戏、比赛等活动唤起学生学习热情使课堂变得充满生气,也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愉悦气氛中,感受到成长的快意和智力劳动的乐趣。
四、拓展学习活动的领域
在新课程中,富有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教学突破了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展到了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在学习气候时,可把课堂设在学校的地理园里或者气象站。在学习“南极地区”时课文没有分析煤形成的原因,但在活动课中,却问到:冰雪覆盖的南极地区发现有煤,要求解释这一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进图书馆、上网、与专家学者对话,收集有关煤形成的具体条件,及有关大陆漂移假说资料,从中求得解答。这种课堂教学能把书本知识中说明的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本来面目显示给学生,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社会环境中,在活生生的情境中学习。这不仅使课堂充满新鲜的气息,也使学生吸取更为丰富的营养,激起更多的灵性。
新课程中,地理课堂教学追求的效果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充满活力的地理课堂不仅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它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