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2009-07-30黄忠诚
黄忠诚
[摘要]中学地理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和水平,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资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挖掘教材课堂渗透环境意识
环境问题是世界性的全球问题,培养和增强学生环境意识是当今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项职责和义务,在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渗透、促进强化环境教育,可以达到加强环境教育的目标。
一、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高中新教材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渗透环境教育,就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效果。如在讲述水环境时,要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生成,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全球因水资源短缺所产生的严重环境问题,诸如沙漠化,淡水资源缺乏,河流出现断流,工业和城市生活缺水所带来的问题等,并且要对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设想,让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逐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和途径,让学生树立自身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引导,促进环境教育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要保护环境,爱惜环境,爱护资源,人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引导之中加以培养,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得以思想观念上的提高,从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意识,并积极保护环境。
如在学习“大气环境问题及保护”内容时,通过教材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当前的环境问题中,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由于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了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一系列的大气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通过教学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人地协调发展意识,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类不能用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去取得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损害子孙后代;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能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与科学技术的组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存效益的统一,才能走上正确的发展强国之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
三、注意开展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本身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强调学生、教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地理环境教育中,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到环境与他们是息息相关的,从感知中得到理性的提高。又如请环保局的同志去做科学的专题讲座,普及环境知识,使得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地球日”与“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纪念活动,扩大学生环境知识信息量。在讲述我国天气状况知识的教学中,可通过指导学生到野外进行气象观测的活动,从组织学生观测记录和绘制图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气象观测的技能,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材料和数据,结合学过的气象知识,分析当地的气候变化特征、成因及本地大气污染和治理的措施等问题,开展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写出科学小论文,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从而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四、提高教师课堂创新能力。促进环境教育
中学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实践环境教育的主要载体,地理教师是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主要设计者与实施者,其环境素养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环境教育的效果。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具备有关自然生态环境的知识:(1)深悟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具备正确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3)具有关注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意识;(4)善于发现环境教育资源;(5)善于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手段,指导学生提高环境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之中得心应手地结合教材内容,更好地开展课程资源,联系实际生活,优化课堂质量,渗透环境教育。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去展示一些环境问题的现象和情景,通过情景再现和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对人类的影响等,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新时期的中学地理教师,要求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明确的教育理念,这就必须主动学习地理学科和教育学科前沿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文化素养,勇于打破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且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渗透环境教育,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意识,就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建立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丰富环境科学知识,强化环境理念,积极参与环境公益活动,养成良好的环境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