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教学无定法 意匠纵横贵求真
2009-07-30张和美
张和美
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使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高中新教材与初中教材在知识体系、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教学理念、授课方式和评价方式也大不相同,致使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出现“台阶”。如何化“台阶”为坦途,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对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问题及成因浅探
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想解决衔接上的空白,我们首先应该搞清问题症结所在,才能拨云见日,对症下药。笔者通过对高一历史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与访谈,发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主要问题如下:
1,有过半数的学生觉得课堂容量大,节奏快,难度高,再加上一些内容初中没有学过,听课的时候常如坠入云里雾中,不知今夕何夕。
2,65%的学生觉得老师的授课方式单一,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语言过于结论化、概念化和学术化,枯燥乏味以致对历史课不感兴趣。
3,而多数高一教师则认为有60%的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75%的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较差,68%的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较差,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
师生间感觉的严重失衡,致使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空白渐渐变为难以逾越的“鸿沟”。当然,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教材
1,编写体系创新。高中历史新教材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以时间为主线”的简明通史和章节体体例,采取“贯通古今、中外混编”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这种专题体例破坏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见“线”不见“面”,从而产生对历史时空感的困惑。
2,内容选取变化。专题史教材内容过于专业化,专题历史事件的跳跃性大,时间跨度长,有些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不清,某些章节又过于繁琐,这些与初中教材衔接不紧,因而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困难。
其二,教师
1,教学要求过高。高中教师对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估计过高,教学要求过于理想化,往往忽视了基本史实的讲解和基础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单一。高中历史教师长期处于历史思维的研究之中,教学中动辄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性质和影响,“满堂灌”、“一言堂”,听得学生索然无味、味同嚼蜡;再加上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教师一味加快教学的进度,这种快节奏更是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其三,学生
1,知识储备不足。初中教学侧重于将历史事件的故事化、情节化,缺少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思维能力断层。初中生的思维处于感性阶段,往往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上升到理性阶段。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应对和策略思考
面对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衔接问题,我们不能忽视更不能无视,唯有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其一,激趣:活水;醺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时事新闻激趣。时事热点问题鲜活度高、现实感强,不仅可以缩短历史的时空距离,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历史学科的实用价值,更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涉及到很多艰深晦涩的历史概念,教师虽费尽口舌,学生往往一知半解,但如果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经验激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积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提高学习兴趣。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时间跨度长,涉及朝代多,学生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知识错位,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朝代更替顺序,让学生形成宏观的把握,做到高屋建瓴,便于具体知识点的学习。
其二,思辩:缤纷花开各自妍,细品慢论更雕琢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了,才能保证参天大树的长成。”高中历史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摇篮”,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创设思辨情境,让学生在舌战中碰撞出思维火花,在平等对话中提高思维能力,真正学有所得。
在讲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趋势时,不妨设置这样的问题:“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而在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时,不妨引导学生探讨:“唐太宗时期,急需向地方征兵,需要涉及哪些部门?这些部门是怎样运作的?”这种民主开放的课堂不仅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其三,得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方法是开启知识殿堂的钥匙,只有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会学、善学,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技能,才能发展聪明才智,提高创新能力。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的教材中有这样两段文字:“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这涉及到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评价方法,全面把握其积极的、消极的影响。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政治原理分析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判断政治制度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这一方法的掌握也将利于学生理解古代中国政体与近代西方政体的差异和根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遗余力、高效无痕地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缩短适应期,学会自我学习。
总之,面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需要我们“修炼”自身,磨练自己,提升自我,脚踏实地地摸索规律,在有创造力的精妙演算中,去破解一道道教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