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材处理
2009-07-30张波
张 波
高中课程改革的帷幕已从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多个省区徐徐拉开,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崭新的教材体系,课改区的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处理教材?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新课改背景下对历史教材的处理。
一、充分认识《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材的关系
课改前的教材与《教学大纲》从体例到内容基本一致,导致许多熟悉教材的老教师,基本不参考《教学大纲》,但《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则发生了较大转变。新教材是编者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历史课程标准》结合自己对课标的理解来编撰的,而不是完全对应课标的体系来编撰的,因此目前的四套教材从体例到内容都有很大的差别。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程标准》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首先阅读研究《历史课程标准》,方可做好备课工作。课改前,我们对教材的性质定位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而且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把这种资源看做是“惟一的资源”。在这样的教学观念下,师生们都力求用足教材、学透教材,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做到背熟教材。课改后,我们对教材性质的理解发生了转变,我们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教材的“资源性”没有改变,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教材绝不是教学的惟一资源,而只是最重要的资源。此外,教材除了具有资源性,还具有“工具性”,它承担着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功能和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的功能等等。
二、充分认识和挖掘教材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教材对我们学习历史和反思历史是非常有益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依据,我们首先要通读教材,对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先有个大致的了解,再读教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仔细琢磨教材中哪些该放手让学生自学,哪些该由教师来讲解,同时仔细领会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认识教材的巧妙之处。如《政治制度史》第54页上讲到“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到底“变”在何处?教材未作交代,但教师必须交代清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社会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三、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新课改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具体地说就是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充分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教师以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身份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形式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上网自己搜寻资料、课下开展社会调查等,但在关键的难点问题上,教师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做好重点讲解,如此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进行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同时也不要忽视惩戒教育,对学生的错误及时批评指正,但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以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
四、依据课标大胆取舍,整合教材
教师可以在课标的指导下自由地整合教材、选择教法、积累资源、科学评价。教材的编写者因为构建体系的缘故和知识的完整性,教材篇幅较长,处理难度较大。我们在教材中应大胆取舍,但我们的“舍”不是舍弃,而是作为次要内容来冷处理。对于教材完全可以打破其体系,来构建知识框架,来实现课标目标。如《政治制度史》第25课,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在本课中教材还涉及了“冷战”中的“热战”,这里可以让学生围绕我提出的问题“热战的表现和影响”来冷处理教材。对于教材的一、二目内容,可以进行整合形成一个问题:冷战的兴起原因、表现以及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这样让学生一目了然,线索清晰明了,易于掌握。
五、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和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习历史重在过程管理与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中培养历史学习的方法,使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一切尽在有意无意之中。
六、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