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课堂动态生成的认识:用心预约
2009-07-30方长明
方长明
[摘要]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从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这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追求。动态生成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亮点,也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难点,要追求生活化课堂的高效生成,就需要做到:充分预设,蕴蓄生成;培育情境,唤醒生成;及时捕捉,接纳生成;链接生活,提升生成。只有用心预约,课堂才能精彩纷呈,富有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动态生成呈现反思追问
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与学生的需求、愿望、情感、体验密切相联。从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这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追求。然而,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课堂教学,建立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只有注重课堂的高效生成,学生的积极性才会被唤醒,智慧被点燃,情感被激发,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只有这样,生活化的课堂才会变得有意义,有新意,有价值,富有生命的活力。然而,动态生成虽然逐步成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亮点,但动态生成也成了生活化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可能出现了“无序”的状态,它给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
一、呈现:“动态生成”的一个案例
在一次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观摩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了“保护环境”一课。课中,一个学生提出:“蓝藻是怎么形成的?”执教老师鼓励、表扬学生爱思考,便问:“大家对这个问题感不感兴趣?”许多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感兴趣。执教老师认为这是一个生成的问题,一个难得的机会,进而就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大谈阔论,探讨“蓝藻形成的原因与过程”。整个课堂用了大量的时间(近30分钟),最终问题看起来似乎解决了,可令人费解的是:这位老师为什么要让学生花这么多的时间来研究“蓝藻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其效果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怎样的催化作用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作了一个课后回访。
我问:你在课堂上对这种“动态生成”的处理,是怎么看的?
执教老师说:课堂上出现的这种“动态生成”,虽然让我无法预料,然而,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无论怎么去上,必须要跳出课前备课所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努力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抓住了课堂的生成,课堂会因生成而精彩。
二、反思:这种“动态生成”的处理有效吗?
纵观这堂课,出现“蓝藻”的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属正常情况,是知识性障碍问题,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在课前或课后研究了解,适当的时候,教师告知也可。然而,“蓝藻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应不应该成为这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答案是否定的。问题出在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生成”没有做到用心预约,因而对课堂“生成”的处理与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价值的追求没有能够达成有效地统一。
三、追问:怎样追求生活化课堂的高效生成?
有一则公益广告,画面是一个小女孩在放风筝。广告词是“控制是为了飞得更高”。这则广告形象而有一定的意蕴。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中的预约比喻成线。而把生成理解为风筝的话,可以这样说:课堂高效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用心预约,教师的用心预约是为了课堂更好的生成。怎样做到用心预约呢?
(一)充分预设,蕴蓄生成
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之说,同样道理,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水乳交融、有效渗透、和谐共生,即“生成”需要“预设”来引导,“预设”是对“生成”的准备、丰富、拓展与延伸,“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充分预设,为课堂的“即时生成”提供宽阔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临危不乱,运筹帷幄,用智慧将课堂演绎得更加精彩!
然而,这种预设不是单维的、死板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预设方案。教师在预设时,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征、生活体验等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如怎样创设学习的情境?教学内容怎样呈现?用什么方式呈现?学生是否感兴趣?又会怎么去想?是否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在质疑或解答问题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表达?等等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同时,教师更要准备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与困惑的各种有效对策,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当然,这种预设应该是“弹性化”的方案,不是把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话)都预设,而是要把预设设置在一定的空间,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预留“弹性时空”。
(二)培育情境,唤醒生成
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个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课堂中缺乏学习情境的培育,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就不会被真正地唤起,同样也就不可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精彩生成,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生命力的张显。斯多德曾经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总有情感的因素贯穿其中,并受到情绪和情感的激发或抑制。学生一旦有了对学习的情感,就会愉快地学习,可以消除紧张,抑制疲劳,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旺盛的精力,使内心世界变得开放;从而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感知、记忆、想像、思维,增强学习的实际能力。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与他们的情绪体验有密切关系。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赖于情感的支撑,而情感的支撑又需要借助于情境的培育,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并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兴趣,积极培育生活化课堂的学习情境,重视挖掘生活的内涵,充分展示学习情境的巨大魅力,用丰富的表情、夸张的手势、高昂的情绪、抑扬顿挫的节奏去感染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境中学会体验、学会思考、学会感悟、学会想像,使学生潜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激情得到充分唤起,智慧的火花得以不断地闪现。
(三)及时捕捉,接纳生成
叶澜教授说:“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
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经常不经意的会出现一些生成的亮点。其实,这些亮点都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而这些精彩的亮点却往往会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来处理课堂即时生成的信息。首先,教师要细心观察,善于应变,及时捕捉,把握课堂生成的契机,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即时信息要做出迅速反应,鉴别出生成信息的价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出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价值信息,使之及时转化为新的课程资源,生成出新的教学过程。其次,教师要敏锐洞察课堂的学情,把握新知的切入点和生长点,驾驭好整个课堂。问题的呈现要灵活多样,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调节好教学的节奏,控制好生成的空间,在情境中提问,在舒缓中思考,在关键处激活,在灵动处生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倾听与对话。倾听是对对方真诚地倾听和接纳,意味着师生彼此之间的“敞开”与“接纳”、“承认”与“包容”,是师生相互理解、精神相遇与自我生成的过程。而教师倾听的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但是生命并非抽象的生命,它具体体现在各种欲望、需求、情感、思想,体现在个体生命的差异和区别上。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其所生成的信息是最难预料的,同时也是最真实的生成性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细心感受每一位学生的意见,用心倾听,及时、全程地关注他们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接纳富有价值的生成。用心倾听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是课堂精彩生成的“酝量坛”。有时课堂产生意外的“声音”,似乎与这堂课的内容极不和谐。然而,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而教师的一句亲切的询问也往往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它体现着教师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师用“倾听”换来的不仅是学生思维的拓展,更可以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
(四)链接生活。提升生成
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一辈子做有道德的人,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价值追求,更是其灵魂所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对生活感悟的过程,更是一个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与生成的过程。生活告诉我们,中学生与成人生活在同一个感性世界之中,与这个感性世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在观察着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在感悟着这个世界。而学生对于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各种感受、对于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的理解,无不受这一真实的感性世界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联系,才能生成出鲜活的东西,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变得丰富和深刻。因此,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引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认同并生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生活化课堂的“精彩纷呈”与“教学价值的追求”达到有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