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新课标下体育教学中的误区
2009-07-30曹晖
曹 晖
新课标在教育观念、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它强调了教学中贯彻执行“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中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强化了教材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给学生和教师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但在执行新大纲内容时,因个人的文化背景、社会经验和理解力以及观念的不同,个人的教学方法、手段也会出现许多不同。有些体育教师对新的《标准》理解不够深,一知半解,造成在思想上及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作为新课标的实施者,笔者学习新大纲后,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点误区:
误区一:学生是上帝——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快乐了就行了。
有位同行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课改就等于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就是上帝,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学生快乐开心,只要不出事就行了。笔者听后感到很不是滋味。尊重学生的需要,不只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如果在体育课上,张三要玩这个,李四要玩那个,教师都要一一满足,那就不能称其“课”了,那是哄着学生玩。“学生是上帝”这句话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淡化了教师的主导性。学校实施的各科教育都是有导向性的。我们所提倡的主体性教学,还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从“厌学”变成“乐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满足心理上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自觉、愉快地进行学习。
新体育与健康标准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敬业精神,还要了解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群体的要求,懂得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教多少,如何教。对不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法的选择也需要教师完成或共同完成。学生虽然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却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发展中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上也存在幼稚性、片面性和盲目性的弱点,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更好地发挥,在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时,不要顾此失彼。
误区二:健康第一——学生不用吃苦,在教学中,淡化了运动技能。
有教师认为,新教材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不能让学生在心理上造成负担。我们通过新标准定位,借“心理健康”、“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等新目标的东风,来进行体育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全面改革,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
1,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会使体育教师贬值,失去真本领。作为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应熟练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和示范是不可缺少的。动作干净利落,到位准确,功底扎实,动作规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才能让学生主动去学。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体育教师也就失去了“真本领”。
2,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不符合体育教改的实际需要和方向。因为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就会变成活动课、休闲课、游玩的课,谁都能教授的课。新课标指出:“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余暇生活方式,获得在野外环境的基本生活技能。”这一系列高水平学习培养目标,都要求必须充实和加强运动技能教学,而不应淡化其教学。
3,片面理解体育课。所谓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就是让学生玩,让学生乐,只要学生玩得痛快,乐得开心就是好课。学生不用吃苦,因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良好的培养。体育教学应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竞争、创新、合作的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教育学生不努力就不会轻易成功,天上不会自己掉馅饼。
误区三:盲目“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前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能力,但应切合实际。因为学校的现有体育场地、器材、场地设施等,是教学的后勤保障,是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学校办学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各地的办学条件差异性仍然很大,笔者不赞成那种以极少的器械,让学生排长队的练习方式,不赞成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借口形成学生在荫凉的地方休息、闲淡的状况。无论如何创新,体育课也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室外实践课,避免用过多的时间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因此,创新要立足现实,利用现有的条件,大力开发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勇于创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学改革中,好的东西应该继承下来。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学习新课标的理论知识,明确新课标的目的、任务及要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使体育教学中的“懂”、“会”、“悦”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把新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不至于走人误区,发挥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