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09-07-30祝灿辉
祝灿辉
学习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生物课更是学生进行探究生物科学的重要途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引路,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生物奥秘的热情,这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种比较实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笔者5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谈一谈课堂提问的类型以及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趣型
由于思维具有可导性,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自觉学习的巨大动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提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基本事实中、从新旧事物的联系中找到激发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问题设置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立即回答,是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激疑型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索探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要设计那种使学生感到“惊疑”的情境。如,可以提问题,告诉答案,这个答案大部份学生都认为是对的,然后再找出它的错误,学生就会感到“惊疑”,错在哪里?或者答案是对的,但又不容易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自然要问为什么?有意设置矛盾,使得思维波澜起伏,激起思维的浪花,把学生引入思考的境地。如,讲完核酸后提出:DNA是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对吗?又如,在讲完“伴性遗传后”提出:在色盲伴性遗传中,如果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结婚,在生下的子代中凡是男性则一半是正常的,另一半是色盲。这个女人生下10个男孩,那么一定是5个男孩正常,5个男孩色盲吗?这与直接背定义和答案效果不同,这需要学生思考,使学生达到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加深了对课本所讲内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练习深化了所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引发型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可以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而以知识点其他方面进行设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如,在复习“细胞的化学成分”一节内容时,可提问: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均能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一面,那么统一性的另一些方面是什么呢?问题提出后,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以前学过的多方面知识中去寻找与此问题有联系的内容。从一个信息源导出不同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创新和开拓作用。
四、引深型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并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作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也可在分析问题中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如,在讲授“DNA的结构”一节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对DNA化学组成和DNA的双螺旋结构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可提出这样一组问题:1。组成DNA的化学成份是什么?2。组成DNA的碱基有几种?都用什么符号表示?3。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有几种?4。脱氧核苷酸是怎样构成DNA分子的呢?什么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5。DNA具有哪些特性?通过这些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识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
五、直观型
直观具有鲜明、形象的特点,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注意与思考,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挂图、幻灯、实物、标本、模型和演示实验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根据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提出问题。
六、比较型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对于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原理或生理过程,教师可适当联系加以比较并提问,从而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如,在讲呼吸作用时,可以从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四个方面与光合作用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又如,在讲条件反射时,可以从反射形成、反射刺激、神经联系、反射弧的神经中枢部位和适应范围与非条件反射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这样一组设疑,学生就会进行思维和分析。由于知识间的迁移作用,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对前面的知识加以复习,温故而知新。有助于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设置问题链创造了一种更适于学习的条件和氛围,同时,也使教师面临更多的知识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不断学习、广猎信息,更应注意不断反思,及时总结得失,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驾轻就熟”、“如鱼得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共同走进新课程,同时感受新课改带给我们的冲击,同时享受新课程送给我们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