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中的应用
2009-07-30张晓燕
张晓燕
摘要: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结合新教材特点,物理教学恰当使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讨论——解答”的积极状态,能使学生养成自主性探索和协同性学习的习惯,能优化教学过程。
关键词:讨论式物理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针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不足而提出来的,一改“教师单独讲,学生被动听”的被动模式,采用“学生课前准备、课上主动研讨、教师全方位指导、师生共同总结”的互动模式。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的教学法无疑是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一新课改理念,凸显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和物理的学科特点是契合的,使用讨论式教学能较好地完成高中物理教学的各项任务。以下结合教学实际,探讨讨论式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教材编排特点进行问题讨论
新教材凸显了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联系的特点,在编写中选取学生有着感性认识的物理现象作为学习物理的背景,课本文字叙述少了,而反映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插图多了。具有时代感的实物照片、模拟图片,还有一些近似于卡通式的图片,使看似死板、深奥难懂的理想化物理世界贴近了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设置问题展开讨论,一步步引导学生向纵深探究。与此同时教材传递的信息中蕴含着很多宝贵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去开发。为此我们可根据教材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归纳,但不能将知识作为“绝对客观的真理”强加给学生。
二、充分利用学科特点进行讨论式实验
物理概念的确立,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是概括了大量实验的结果,物理理论正确与否必须由实验来验证。物理课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挖掘实验中的问题,创造学生参与和讨论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演示实验不应由教师连做加讲带归纳,而应采用学生参与的讨论模式。如在选修3—2“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节中,可将演示实验改为边做边讲实验。每两位学生共用一套实验器材,实验中让学生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条形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感生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最后让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顺理成章地写出楞次定律。分组实验可利用实验报告册中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如“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利用实验册中已有的问题让学生加以讨论:如果只有电流表或电压表怎样才能测出电源电动势和内阻?还需要哪些器材?要求学生先得出理论答案,然后再动手验证。
三、根据讲课内容和学生状态进行随机讨论
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进程、方法,让学生进行随机讨论。研究表明,多数学生上课能集中注意力聆听教师上课的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需经常变换教学方式,适时地穿插各种活动。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在讲“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一节内容,讲完绳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后,可让学生讨论:杆所受到的弹力方向一定与杆的方向重合吗?
四、为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利用习题进行讨论
习题课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和扩展相关知识。同时习题课教学也是补救教学的有效措施之一,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与否起着校正和强化的功能。例如,在高三复习“万有引力”这部分内容时,利用“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这一情境,可以从下列几方面设计问题:1,匀速圆周运动问题;2,求解加速度问题;3,牛顿运动定律应用问题;4,动量问题;5,能量问题;6,变轨问题;7,同步问题;8,探测问题等。每一类问题中又设置若干小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所有与万有引力有关的知识。根据这些问题精心设计例题,使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讨论式教学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下述问题:讨论的问题应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相近;要善于将学生思维激活,让他们各抒己见,允许不同观点的争论,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正确的结论;合理处理教材,做到详略得当,讨论要尽量紧扣中心内容来安排,不要在枝节问题上耗费时间;教学重点难点要突出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