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自主探究
2009-07-30江文才
江文才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在教学中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原则。教学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处于知识积累重要时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探索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自主探究呢?
一、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动机的诱导、激发、升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计算:1+2+3+…+100=?可变为(1+99)+(2+98)+(3+97)+…+(49+51)+50+i00=5050。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三、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其通过学习理解了的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自主探究意识。这样不但使学生熟练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充满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实践数学,让学生在富有弹性空间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与处理信息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激发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四、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带着生活经验自主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机会。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进行数学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机会和氛围,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开放性问题,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发挥小组合作精神,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