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堂作秀”的误区

2009-07-30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新课程活动课堂

陆 蓉

面对新课程的改革,数学教材中纯理论的少了,探究性活动多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发生了改变,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学习列入评价之中,而且占有相当大的权重。为此,不少教师出现了“课堂作秀”,在各级各类的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竞赛课中均有所表现。常见的有:

一、课堂上不敢讲话。缺乏妙语点睛

现在有部分数学教师很忌讳“讲”,把“少讲”、“不讲”作为平时上课的原则,也有不少听课的教师,在评课时,也常爱讲这样的一句话:“总感到还放不开,讲得还太多。”造成授课的教师不敢讲。有的内容比如一次函数的定义,笔者认为只要先让学生比较书中问题:(1)S=570-95t;(2)y=12x+50,然后教师强调“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整式表示的”,再让学生举出一些熟悉的例子,学生就会对一次函数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如让学生讨论,学生说不准确,效果未必好。教师一句话就能点明问题的关键所在,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让学生去讨论,去挖掘,结果呢?讨论没有结果,挖掘不出东西,浪费了授课时间,学生无所适从,大大降低了课效,教者也没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数学课教师不是不讲,而在于讲什么?怎么讲?如有的定义、概念、公理、陈述性的知识点就要讲,探究活动是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过程,而不是讲活动,也就是说,该问的要问,该讲的要讲,要恰到好处,要妙语点睛。

二、“讨论”图的是热闹。忽视了实效

为了体现“以学为主”,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常拿出的法宝是“讨论”,“讨论”一下子就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认为越热闹的课越是好课。其实细细分析,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把讨论作为求热闹的摆设,问题的深度不够,为讨论而讨论。例如,七年级数学中的“认识三角形”一课,教师让学生讨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当不少学生得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就停止了讨论,结果在判定“下列各组线段,哪些能构成三角形”时,仍存在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让学生讨论彻底。若再让学生向下讨论一步,即“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最长边”,学生就不会出错了。二是讨论走过场,有的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生对一些重点问题尚未完全弄懂,在学生“讨”兴正浓时,突然打断。其实,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往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讨论中加深理解获得的知识,它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三是讨论的次数多,认为讨论得越多,解决的问题就越多,探讨问题的层面就越深。片面追求讨论的次数,不讲究每次讨论的质量,无需讨论的内容也来讨论。课堂组织学生讨论是多数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体现了合作教学思想,讨论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组织得好,能够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共同发展;组织不好,指导不力,选题不当,就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三、不能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缺少精神体验

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很多教师都做到了这一点。但在学生活动时,有不少教师不看学生的活动过程,更不参与学生的活动,只看教案、看时间,等授课的下一个环节。笔者曾遇见某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题目是一个多边形内角的度数是外角度数的3倍,求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学生练习时,教师不巡视,结果有一个学生的列式是(n-2)×180=360×3,结果教师认为是错的,如果学生边做教师边看,就能很好地体验活动过程,评讲活动就能恰如其分。

实际上,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减轻,更不能以为教师被“解放”出来,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要加强巡视,关注进展,心中有数,才能及时点拨,及时调整,才能使活动有声有色,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过于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没有学会“扬弃”

确实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增加学生的直观感知,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教师在使用上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的观摩课,似乎不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观念就落后;有的课件是教材的搬家;有的只是代替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把本应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如实验、活动,通过播放,让学生变成观众;更有甚者,一节课只是点鼠标,无论是听课的教师还是学生只是看屏幕,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事实表明,使用了新技术,不一定就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播放不能代替操作,要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学会“扬弃”,才能使教学资源使用最优化。

总之,实施新课程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坚决克服“课堂作秀”,对自身的教学不断总结、反思,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猜你喜欢

新课程活动课堂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甜蜜的烘焙课堂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美在课堂花开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