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种互动形式
2009-07-30杨秀斌
杨秀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不但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而且指出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是发展的基础。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互动”?笔者谈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互相说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这既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有利于构建新知、发展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演说和组内互相说。何为演说?就是在每堂课上设计一定的自学目标让学生自学。然后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或是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例如笔者在教学“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设计了这样的自学目标:1,如何理解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2,你能否用式子形象地表达该法则?学生自学后就让学生上台当当“小老师”,“讲讲课”。同时要求听的学生要当好小听众,听“小老师”的观点是否跟自己一样,并随时准备发言补充。“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过程;“听”的学生想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长处,有何不足,必定会认真倾听,不断内化。这样,“听”方和“说”方都能共同提高。
二、互相看
“看一看”是指学生之间互相看看别人的表演或表现,看看别人的演示或演算,看看别人的作业或其他。通过观察别人的作品或表现,从中得到启示和提高。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常常会因时间问题而无法迅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时如果让学生互相看一看、瞧一瞧,不仅能达到了解情况的目的,也能让学生当当小老师,体验成功的喜悦,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如笔者在教学“乘法公式”后出示练习:计算(x+y+4)(x+y-4)。全班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正确计算,可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运用公式计算,这时笔者就适当引导他们看一看同桌或前后同学的解答过程,或小组同学互相看一看解答过程。课堂气氛立刻就活跃起来:不会做的学生主动去看看别人的,而会做的学生主动去教不会做的学生,一来二去,学生们很快就全都理解了乘法公式。这样,上课既省时间,又照顾到全班学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经常能得到帮助,就会更加想学、爱学,从而就更容易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互相辩
“辩一辩”是指学生之间的互相辩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讨论、分析、辩驳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如在教学“全等图形”的定义时,课本上第105页有一道题,请学生找出全等图形。其中一个学生认为(2)和(9)不是全等图形。全班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它们的位置不一样。”有的则说:“错,我能把它重合!”大家争论了两分钟后,一个学生站起来总结说:“老师,我们知道了,通过平移、旋转、翻折之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都是全等图形。”多么独到的见解啊!学生们恍然大悟,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可见让学生在辩驳中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日积月累,学生的思路会越来越广,思维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四、互相帮
每个个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课堂上,虽然同时、同地、同人教学同一内容,但也会形成学习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正好提供了学习上的优势互补。“三人行,必有我师。”未来社会已越来越重视个体能否与他人合作共事,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汲取他人的意见,等等。因此,教学中必须通过“帮一帮”加强对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如在分析“相似三角形”有关证明题时,笔者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跟同学合作、讨论,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不同思路要进行分析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耐心地“帮一帮”,让他们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得到帮助和提高。结果一条证明题能很快得到解决,并且有多种解法。这种效果绝对要比教师在黑板上单一地讲解要好得多。
总之,数学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给学生创造更多“互动”的时间与空间,真正实现“互动的数学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