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广东省金融生态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2009-07-30邹亚宝
邹亚宝
摘要:广东省金融生态不佳已成为制约广东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论述广东省金融生态不佳的若干表现,然后探讨其中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提出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
关键词:广东;金融生态;对策与建议
中国分类号:F0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074-03
现代服务业附加值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广东省已明确要以发展现代报务业来推动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实现广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广东省的金融生态不佳,广东金融业在全国缺乏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已成为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金融强省的重要阻碍。在目前全全球经济危机下,研究如何完善广东金融生态,应对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促使广东金融业稳步发展,是一个关系到“十一五”期间广东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性课题。
1广东省金融生态不佳的若干表现
1.1金融资产的质量不高
从表1可以直观地看到,2007年广东省各商业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比率为6.38%,略高于全国6.2%的平均水平。在国内经济最发达的九大省市中,广东省排名最落后;即使不与浙江省、上海市相比,与邻近的福建省相比也是远远不及。从不良贷款的绝对金额来看,截至2007年年末,广东省的不良贷款余额高达1383.6亿元,竟然比浙江、上海、江苏和福建等四省市不良贷款加起来的总额还多。可以断言,当前广东省银行业的竞争力乃至于全省整个金融生态都是差强人意的,这与广东省领先全国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活力是不相称的。
1.2金融业相对薄弱。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
广东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强省”,但是,广东省金融业却“大而不强”,在国内金融业的地位不高,现代金融产业在广东地区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事实上,按照2007年的统计数据,广东的经济规模占全国的12.44%,但是,广东的金融业规模却达不到与经济规模相适应的合理水平,例如:广东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占全国的12.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更是占全国的12.8%,但是,广东各金融机构全部贷款只占全国总规模的11%。2007年,广东省共实现保费收入809.31亿元,占全国11.5%,这个比例同样低于广东GDP在全国的比重。虽然上述比重的差距都大约一两个百分点,但是,考虑到总量庞大,可以看出广东金融业未能实现其应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另外,广东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98%,比上海低7.20个百分点,上海金融业对当地GDP的贡献度超过10%,北京市2007年金融业占该市GDP的比重更是高达12.6%,金融业已经成为京、沪两地名副其实的龙头和支柱产业。反观广东,金融业在广东省GDP的比重相当低,大概介于3%-4%之间,这样的产业结构一方面证明了广东金融业的相对薄弱,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广东金融产业未来确实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1.3面对外部竞争十分激烈,与上海、北京的距离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的经济重心由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珠三角许多政策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再加上广东省本身的金融业基础相对薄弱,客观上说,广东要将广州、深圳建设成为全国性金融中心,要面临的竞争压力确实很大。首先,上海已经建成国内最完善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涵盖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交易、再保险市场等领域。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交额占全国的2/3,直接融资总额的比重超过90%,期货市场成交额也占全国的2/3。上海集中了很多金融机构的营运中心、交易中心、票据中心、离岸业务中心、授信评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和研发中心等,集聚效应十分明显。到2007年底,上海市的中外资金融机构有858家之多,其中有14家外资法人银行,上海市外资银行总资产占全国外资银行总额的比重接近60%。就金融业的国际化、现代化而言,上海在国内可谓“一枝独秀”。
至于北京,提出要建设“首都金融中心”也有很多“王牌”在手。目前,北京的金融资产总量已占到全国金融资产总量的40%。凭借首都的政治中心地位,仅2007年,就有48家新注册的法人金融机构落户北京,其中还有不少是外资金融机构。2007年北京的地方税收增长36%,金融业则增长73%,金融业成了北京市税收增长最快的一个新兴的主导产业。由此可见,为什么北京会坚决咬住“金融中心”的城市定位不放。
1.4金融机构总部的迁离弱化了行业聚集效应
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对改善区域金融生态至关重要。但是,在广东地区却非常缺乏经营良好、在全国范围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金融机构总部。除招商银行外,几家以广东为总部的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举例说,2007年银监会总共核准了21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法人机构,这些法人外资银行的总部几乎全部落户上海和北京,没有一家把总部设在广东省。更为严峻的是,广东省现有的寥寥几家总部金融机构也有可能流失的危险,例如,中意人寿、中英人寿等原本总部在广州的保险公司已相继迁往北京,总部位于深圳的招商银行也曾一度酝酿要迁往上海,而平安保险集团则早已将它的资金运作和资产管理部门搬到了上海。
为什么金融机构总部纷纷选择迁离广东?广东省的金融生态不佳是一个置信度最高的解释。大多数人都认为,广东金融业缺乏行业聚集效应和吸引力,无法与京、沪等地,竞争。近年来对中国主要城市金融业竞争力的有关研究也表明,广东省各城市在中国各地金融生态排名中的总体表现并不好。
1.5缺乏大力发展地区金融机构的思路和政策
在完善金融生态建设方面,促进金融机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在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做大、做强”方面,广东也是相对落后的。与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佼佼者相比,广东省的城市商业银行相对发展比较慢,深圳商业银行已经被平安保险集团收购并更名,而东莞商业银行、广州商业银行等其他城市银行的重组和扩张步伐显然还远不能跟上广东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在筹建新型金融机构方面,广东的步伐也相当缓慢。目前,总部位于天津市的渤海银行、总部位于浙江省的浙商银行、总部位于山东省的恒丰银行等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挂牌运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攻城略地,而同期筹建的“华南银行”却始终未见成形。广东省民营经济的规模和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但是,在广东地区组建大型民营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机构的试点至今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内部探讨阶段。大量迹象表明,广东省在加快本地区金融产业发展方面顾虑重重,客观上也有不少掣肘和认识上的局限,这使得广东金融业在再攀高峰的时候步履维艰。
1.6没有形成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
与江苏、浙江等地纷纷建立社会征信系统、打击逃废银行债以及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相比,广东省的信用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监管体系,造成广东省的金融大案要案时有发生,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在金融机构体系方面,没有形成布局合理、多层次和全方位的金融机构体系,银行业独大,保险业缺乏效率,证券基金缺乏规模,没有建立健全的担保体系,在金融机构创新方面走在全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后面。
2广东省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的原因分析
(1)受岭南实用主义文化泛滥的影响,广东省无论政府领导还是企业领导,认为金融是虚拟的,只有制造业才是实业,过分注重实体经济,忽视金融业在经济生活的核心地位作用。干部体系中真正懂金融、理解金融的不多,缺乏战略眼光,不能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到金融的重要性,没有把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
(2)虽然广东的经济基础相当强,但由于省情的客观因素,地方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影响力很大,进行过多不必要的干预,具体说,地方政府表现出较明显的“法团化”倾向,广东省近年来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中,可以一窥端倪。广信破产、广发行的财务危机、“郎顾之争”之中所反映出的国有资产转移过程的种种问题等等,都表明该地区法治环境和社会诚信基础尚欠完善。
(3)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也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结构的扭曲。目前,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各个环节相互整合不够,社会信用信息广泛分布于金融、工商、税务、质检、海关、外经贸、技术监督、法院等部门和机构中,尚未建成统一的信息处理和查询系统,而一些不法中介机构为谋取私利,不惜出具假审计报告和验资报告,更致使整个社会信用水准下降和社会信用关系动摇,对金融机构正常经营和金融稳定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4)区域法治环境欠佳,金融债权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法律保护,破坏了金融资本的正常循环。广东省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比较早的地区,但由于为房地产业正常发展所需要的法律基础和制度环境尚不完善,造成房地产市场过于投机,泡沫过高,在这方面以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珠江三角洲表现尤为突出,使得当地的金融风险大多与房地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贷款结构来看,当地的债权担保以不动产抵押为主。由于抵押登记机构分散,登记手段落后,登记的时间长、收费高、透明度低,致使房地产重复抵押、重复登记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外,由于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比较混乱,致使金融债权纠纷案件的诉讼和执行周期长、成本高、效果差。
3关于改善广东省金融生态的对策与建议
2008年6月,广东省公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广东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发展金融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建立和完善全省社会信用体系,为广东省构建良好金融生态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在改善广东省金融生态过程中,我们认为广东省应该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有所作为:
建议之一:应该在省委、省政府层面设立金融生态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制定改善广东金融生态的长期和近期发展战略,组织和协调有利于提升广东金融产业竞争力的各项政策调研、论证、决策及其执行督办,并且与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密切合作,找准广东金融业发展的突破口和发展定位。
我们认为,广东金融产业的发展要从国家金融整体规划的大蓝图出发,对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进行合理定位,定位的目标应包括:中国的基金管理中心,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中心,华南的银行业中心和重要的商品(包括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人民币的离岸业务中心·还有外资保险机构的地区总部,中国重要的创业投资、信托业务和私募中心。只有这样,广东金融业才能形成合理的布局和足够的整体竞争力。
建议之二: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认真办好包括广东发展银行在内的、总部在广东的各家商业银行,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和我国新成立的金融机构在广州和深圳设立总部,增强广东金融业行业聚集效应和吸引力。对于总部已在广东的金融机构,省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使它们能留得住,帮助其形成规模效益和壮大实力,以便为广东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本土金融服务。对于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比如广东发展银行)广东省政府应该想方设法支持它们“做大做强”,鼓励它们进行彻底的股份制改造,力争早日上市,或者进行“强强联合”,或对全国各省市的城乡信用社进行策略性并购和重组,以稳健步伐在全省和全国加快发展和扩张。对于在广东省新成立的金融机构,省政府应该在税收等各方面加以扶持,帮助它们由小做大。在吸收外资金融机构方面,我们认为广东省应重点加强金融生态文化建设,营造全省良好信用环境,同时注重培养既熟悉业务有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
建议之三:加强金融机构的自身建设。在金融机构自身建设方面,我们认为首先应该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其中特别要加强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监管,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对银行的主要的管理者公开招聘同时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防止因经营不善出现新的不良贷款,同时采取政府注资和引进战略投资者来解决以前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大力发展保险业,提高保险业的效率,使保险业的发展与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符,使保险业成为社会稳定的推进器。在发展广东的保险业时,首要的是加强对保险业从业者的诚信教育。在大力发展证券和基金业的同时要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的教育。
建议之四:要创新融资服务,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组织体系,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提供金融服务。比如大力发展贷款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小额信贷和提供小额保险等。
我们认为广东省应该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契机,走在全国的前面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在广东经济比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比如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地)建立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建议之五:用《CEPA补充协议(四)》关于金融业合作的条款,切实推进省港金融领域的深入合作。要以全球战略眼光来筹划穗、深、港三地之间金融业的合作、分工模式,避免内耗和竞争,可以将广东变成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外围市场,逐步形成粤港“大金融区”的聚集效应,实现区内金融业的一体化。在合作形式上,政府不但是在口头上推动,还要创造激励机制,鼓励省港两地的金融企业进行股权方面的深入合作。
此外,广州、深圳两市在城市化、产业提升和建设CBD·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金融核心功能区即“金融街”的建设,争取“筑巢引凤”,聚集更多国内外的会计、律师、评估、经纪等金融服务中介机构进入穗、深两市,努力促进广东金融中介服务水平的提高,发展国际化的金融中介服务中心市场,最终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到广东来落户。
建议之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一是优化信用环境。发挥广东省地区银行业的优势,创造各地良好的信用环境,吸引各类银行和融资租赁公司投放贷款或融资租赁设备,加快全省各类企业进行项目开发、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二是优化法制环境,制定有关信用管理、房地产抵押登记、金融债权保护、地方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等各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有效保护金融资源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提高诉讼效率,改进执行程序。三是优化行政环境,理清政府、市场、法律之间的边界,政府切实履行管理服务、统筹协调、政策导向职责,到位而不越位。四是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推动金融安全区建设,建立多层次多防线的安全体系。五是要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一方面要鼓励金融创新,使广东成为金融创新的试验田。因为银行的作用有限,我们应该集合民间的金融力量,即私募基金。利用好有限合伙制,发展私募基金,支持优势产业;甚至可以考虑试点建立有限合伙制的中小的银行,顺应“第二次解放思想”的浪潮,争取在金融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另一方面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更重视金融监管,美国次贷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政府放松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导致金融机构创造的金融衍生产品过度放大风险,造成严重后果。我们认为金融监管部门应大力加强金融产品的监管,尤其是要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对于违规的金融产品应坚决叫停,对金融产品的一些误导成份应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