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课本”是“语文课本”吗
2009-07-30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09年9期
现当代著名诗人牛汉在《我的第一本书》中提到的“国语课本”是不是今天大家用的“语文课本”呢?这还得从“国语”的来历说起。
中国自古就存在着不少的方言,那各地方的人靠什么互相交际呢?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雅言”。“雅”是“正”的意思,“雅言”就是正确规范的语言,是大家都应该遵循的语言。在汉代,各地都能通行的语言称为“通语”“凡语”“通名”。到了明代,则出现了“官话”这个名称,也就是在官场上通行的话。当时官吏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外省做官,都不可能说京城和外省人听不懂的家乡话,客观需要迫使他们必须学习说官话。官话的普及,起初只是官吏们自发的行为。到了清雍正年间,规定凡是举人、秀才、贡生、童生不懂官话的一律不准参加考试。但是,这项命令并没有长期实行下去,到了乾隆十年,举人、秀才也并没有因为不会说官话而不准参加考试。尽管如此,雍正的这道谕旨对官话的普及和推行仍然起了重要的作用。到了宣统元年,清政府正式提出把“官话”改为“国语”。1912年初中华民国成立后,肯定了“国语”这个名称,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纳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语”或“国文”等称呼,一律称为“语文”,后来确定以“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代替过去通行的“国语”。
可见,诗人牛汉所说的“国语课本”,即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