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生成资源,展现精彩语文
2009-07-30潘春兰
潘春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它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意外”产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展现我们精彩的语文教学。
一、激活“亮点”资源
【案例描述】《荷花》教学片断
请看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荷花》教学片断:
师:读了第二段,你们觉得哪个地方写得最美?可以在书画一画,圈一圈。
生: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写得最美,特别是其中的“冒”字很妙。
师:噢,那你说说它妙在何处好吗?
生:这个我却一时说不上来。
师:你能体会到“冒”字的妙处,已经很不错了。大家都请想一想,“冒”字和哪些字意思相近?
生:长、露、钻、伸、探……
师:那作者为什么用“冒”而不用这些字?大家再读读书就一定能明白。
(学生读书)
生:因为荷花是使劲长出来的。
生:我想,荷花一定是喜气洋洋地向上长的吧!
师:说得太好了!(点击课件出示荷花图)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的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后交流)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师:多么可爱的荷花呀!大家看,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
【反思】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由于王老师捕捉到了学生对于“‘冒字很妙”这一意外生成的“亮点”资源,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使其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二、点化“错误”资源
【案例描述】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半截蜡烛》
学完课文后,多数学生已形成共识:藏在蜡烛中的情报没有泄露是伯诺德夫人一家机智勇敢地与德国军官周旋的结果。但有一名学生说:“我认为这和德国军官的善良有关系。”他的回答竟然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赞同,一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场争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双方互不相让。这时我对这位学生说:“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他说:“如果德国军官不同意杰奎琳拿着蜡烛上楼,蜡烛中的情报就会被发现,他应该是个善良的人,这从他讲的话‘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也可以看出来。”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德国军官的句子仔细体会。”几分钟以后,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从德国军官“闯进屋里”、“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可以看出他们只是一伙凶狠、野蛮的强盗;有的说从“几双恶狼般的眼睛”也可以体会到德国军官的凶残;有的说德国军官同意杰奎琳拿走蜡烛是因为杰克在屋里生了柴,他们已不需要蜡烛,是杰克的努力换来了杰奎琳的成功;还有的说德国军官想到他的小女儿正说明他本性是善良的,但战争使他变成了“禽兽”……
经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发言可谓精彩纷呈、精辟入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水到渠成。
【反思】作为学生,出现认识错误是正常的。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的惯常“处方”是批评或者视而不见,但从学生的发展来衡量,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让“错误”资源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发展。在出现学生认为“德军军官是善良的”这一“错误”资源后,教师先给予了肯定,并让学生说说理由,而后提出了疑问,巧妙地改正了学生在认知上的错误,营造了轻松、愉快进一步研究的氛围,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实践智慧。
三、引发“辩论”资源
【案例描述】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卢沟桥烽火》
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卢沟桥烽火》第5小节“当天晚上,大刀队员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的教学片断,师生间的一段对话吸引了我。教师讲解“悄悄”一词用得好,突出了大刀队员的智慧。一生突然提出异义。
生:老师,我觉得“悄悄”用得不好。
师:为什么?
生:(拿出《现代汉语词典》)因为“悄悄”的意思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不让人知道,而“偷偷”也是。这和第二段中的“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是一样的,都是偷袭,根本不能说明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
生:(沉思)我觉得也是,中国守军也只能靠偷袭来夺取卢沟桥,这和日军是一样的。
生:不,我觉得不一样,“偷偷”指的是日本军队见不得人,而“悄悄”则说明中国守军聪明、有智慧。
师:“偷偷”、“悄悄”都有趁人不注意、不让人知道的意思,那么文中为什么提到日军用“偷偷”而提到中国守军用“悄悄”呢?请同学们再次阅读2—5小节,仔细地品味。(我想这一环节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是课堂生成的,教师该如何面对这一生成呢,这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有目的的“对话”。)
生:(一会儿,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来,信心十足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写是可以的。因为是日本军队来“抢”我们的卢沟桥,他们是不敢让人知道,所以用“偷偷”,而我军是去“收复”我们的卢沟桥,是不想和日军发生正面冲突,是不想让人知道,所以用“悄悄”。
生:(迫不及待)是的,因为第3节说“由于众寡悬殊”说明日寇是人多势众,我们硬打是打不过的,所以我们只能智取,再说了,我们这么做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好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从之身”。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然后进行“画龙点睛”的品评,给学生以导向。)
生:对,从第2节中的“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中可以读出这是日本人蓄谋已久的,这是日本人故意的,而我们只是不想硬碰硬,只是重新夺回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什么不可以的,而且这样更能突出我军的“智勇双全”。
(这时,提问题的学生表示认同。)
师:是啊,从你们的对话里,老师看到了英勇无敌的中国士兵,更看到了充满智慧的中国士兵。这真是“偷偷本无情,悄悄却有意”啊。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使学生能够由胆怯到勇敢、由简单地说几个词到有理有据地陈述。在激烈的辩论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在面红耳赤的辩论中舒展自己的个性。“偷偷”、“悄悄”简单地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进行分析,已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引发他们的对话、辩论则是尊重学生学习需求。所以,教师要能够灵活运用教材,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辩论,让他们在辩论中质疑、分析、判断。
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要求,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为人师者都能更新理念,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光欣赏世界,主动地去建构知识体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也就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这样的课堂怎能不精彩?
愿课堂在不断的“预设生成”和“意外生成”中发展;愿学生的“资源”在课堂上闪光;愿精彩的课堂属于“我”——机智的教者,更属于“你”——放飞个性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