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2009-07-30纪岚
纪 岚
摘要:当前国内外形势都凸显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作为社会青年精英代表的大中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决定性影响。但是,目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现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不仅可为解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有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系统地进行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能够完善高校德育课的功能,拓宽其研究范围,有利于德育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现状德育课程体系
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及其在学校的开设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的文化为支架的一组课程体系。自1994年10月,全国各类学校纷纷在自己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教育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通过对各类学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各类学校的水平越高越重视本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但是,不论是高水平的学校还是低水平的学校。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全部课程中占的比重还是非常小的,而且比较随意,没有经过系统的安排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有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限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1.2学生学习方面。
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传统文化素养较为薄弱。在对自身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客观评价时。只有3%的学生认为“满意”,有9%的学生认为“非常欠缺”,60%的学生认为“比较欠缺”,还有23%的学生表示“不欠缺,但不满意”。但是,在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情况作总体评价时,没有学生表示“满意”。只有6%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有56%的学生认为“一般”,而38%的学生是“不满意”的。
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一方面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并且他们也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迫切愿望和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却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行动不力。
1.3师资队伍方面。
各类学校教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普遍偏低。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评价时,只有2%的学生表示‘满意。185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68%的学生认为‘一般,另有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另外,据1996年四川联合大学对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显示,调查的“10所院校中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教师最多占全校教师总数的15%,最少仅占3%”。而且,“尽管工科院校的人文课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专职,但整体素质不高,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尽管已经过了十年之久,但是高校的师资力量并未明显增强。
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现有不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国家和学校加大相关投入,加强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迫在眉睫。
1.4教材编写方面。
教材是依托于课程和教师编写的,由于各类学校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及其相关课程还比较少,并且课程设置比较杂,不系统;另外,各学校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还比较少,受这两方面的影响,目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相对来说还比较少、比较杂、比较乱,且没有形成比较统一或者权威的教材,各高校都是根据自身的条件自行编写教材或者选择比较适合自己学校的教材。
根据以上对当前各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高校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难实现学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和把握,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利于提升我国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文化影响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学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新进行系统的整合。
2在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德育课是国家为实施对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帮助其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开设的一系列课程,在当前高校的表现形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德育课是全国各类学校的公共必修课,是各类学校都不得不加以特别重视的“国家课”,在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模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2.1德育课程体系理应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我国德育课程体系不仅应体现“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更应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即不仅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还要重视培养他们的中华民族价值观,而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培养就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是对于我们已经丢弃了很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急需在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给予足够重视。因此,需要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其承担起传承、复兴民族文化的重任。
2.2世界各国均十分注重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开设本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在国外,德育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识教育课、公民教育课和宗教教育课等。尽管在各国的名称和设课方式各有不同,但却不约而同地包含了有关本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是隶属于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更是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很多弘扬本国本民族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课程,旨在抵制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保护本国传统文化。例如,韩国德育课的目标设置为:“使学生能够理解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公德意识和协作精神,特别要使学生正确理解乡土、民族传统和现状,弘扬民族意识,培养独立自尊的风气,爱祖国、爱民族,同时培养国际协作精神。”韩国德育课的内容是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的培养载体。各学校开设的公共课“国民伦理”课和社科课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
2.3需要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引入新的因素,有利于德育的发展。
从我国德育课程体系的历史沿革来看,它的课程内容历来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为主,都集中体现了高校德育课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及价值取向的目标,但是却严重忽视了其本应承担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尽管在德育课课程体系中也先后开设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其中有一些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介绍和学习,但是对于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
因此,需要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这样可以拓宽高校德育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围,有利于高校德育的繁荣发展。
3结语
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不仅可以为解决当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途径,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竞争中我国的文化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德育课引入新的因素,拓宽德育课的研究范围,促进德育课程体系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