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策略指导
2009-07-30周璐
周 璐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并且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高校和大学生需要扩大视野,从更高层面、更宏观的角度去把握问题。本文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传统的经营化模式向现代化大众化模式转变。自1998年高校批准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从2002年毕业生人数的145万到2010年毕业生人数的652万,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与之相应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首先,错误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原因。很多大学生不仅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而且缺乏对现实环境的了解,选择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多数毕业生只认识到了自己学位的优势而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社会经验”还是一纸空白的情况下对自身的定位失之偏颇。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其次,价值判断盲目。在攀比心理影响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别,有些大学生就盲目放弃。此外,单向考虑自己的择业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各个方面都十全十美,从工资、福利、待遇到住房到地理位置到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这种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往往使他们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最后导致择业心理不健康。根据全国各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和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其中,功利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和从众心理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2用人单位的原因。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高校规模的高速扩张,造成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均存在问题,与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形成反差,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存在的。还有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误区,过分注重文凭就是表现之一。很多用人单位不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选拔人才也不做职位调查和岗位分析。他们只是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少本科生或大专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的业务能力差,而用人单位单纯地依学历高低判断一个人显然是不科学的。此外,用人标准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之一。在与一些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多数用人单位基本上没有一个整体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注重培养和储备人才,不重视对招聘人员的就业培训,多数存在着缺什么岗位就招什么人的现象。
3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足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两个方面。我国经济近年来保持高速发展,因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加大对人才的需求,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供求关系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但从目前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与我国13亿人口的大国身份很不相称,这就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较少,经济发达地区分布不均,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有限性、高新技术产业的稀缺性和地区分布不均都会制约社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在就业政策方面,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以帮助和鼓励大学生尽快实现就业,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和措施还是“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一些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如户口、院校、档案、干部身份、用人指标等政策壁垒仍然存在,这也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4高等院校方面的原因。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迷茫,正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及社会的需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调查中,有30.4%的学生表示在求职中最让他们感到困扰的是学校就业指导不够。目前各高校、院系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是在学生进入大四以后,大多是“临阵磨枪”,多采取就业形势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方式向毕业生宣讲国家或相关省市的就业政策法规;传授相关的求职技巧和学生就业礼仪;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双选会,向企业、单位推荐学生等。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单一,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其结果往往造成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脱节,教学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没有一定的职业经验。
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指导
如前所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有效解决此现实问题,学生、用人单位、高校,以及社会都必须认真对待。
1对大学生而言,在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同时,要做到正确评价自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优势。面对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实践工作经验的现实,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在选择职业时,大学生应当冷静地分析就业形势,全面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差距,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应立足现实的社会需要,抵制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充分将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相结合,使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做到与社会现实、个人要求与社会需要相统一。
2对用人单位而言,在选人机制方面应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的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它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3对高校而言,应创新教育和教学模式,大力提升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首先,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其次,通过建立一批大学生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学部门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计划中要大力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后,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内容,为大学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对社会而言,各级政府应当从国家的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第一,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第二,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鼓励大学生到条件艰苦地方就业。第三,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一系列具体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指导,为大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第四,引导支持毕业生多元化就业。政府应当把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开拓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鼓励、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第五,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能在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