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种途径构建贫困大学生诚信教育
2009-07-30李菁
李 菁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本为以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利好政策。随着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学生失信事件的频频发生,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助学贷款已纷纷被银行叫停。本文针对大学生目前诚信状况。对大学生诚信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对策。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贫困大学生诚信教育
笔者从事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已有两年,发现对贫困大学生非常有利的国家助学贷款近日已有冻结的迹象。大学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被曝光的报道频繁出现在各个媒体上,打开网络,更随处可见呼唤大学生诚信的文章。这使大学生“诚信”再次成为社会瞩目的话题。以本院为例,2007年本院贷款学生为85人,最后贷款成功的有80人,其中5人因学习成绩原因或材料欠缺原因贷款未获批准。到2008年,贷款学生人数增加了一倍,贷款学生有一半不能获得银行贷款的批准。而在笔者手上,每年需要追缴银行贷款的人数也日益增加,一些学生为了逃避还款,将自己的手机号码换掉,使学校无法与之联系,时间一长。这部分银行贷款就成了呆账、坏账。此种情形之下,鉴于可能招致的信贷风险,银行只能选择不发放贷款或缩减贷款规模。以缓解追缴贷款的压力。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难度加大只是目前大学生诚信危机所反映的冰山一角,在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认定及毕业后贷款还贷问题上,不少的贫困生表现了失信。因此,笔者就如何通过多种渠道加强贫困生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进行阐述。
一、大学生的诚信状况
(一)贫困生认定中存在弄虚作假
在每年的开学之初,学校都要进行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认定中一般以学生提供的当地民政局出具的贫困生证明为主要认定依据。这本是惠泽学生的一项利好政策。但近几年来,一些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享受学校的资助。以弄虚作假的方式,在当地疏通关系,用乡镇部门出具的假的贫困生证明去当地的民政部门盖章,而民政部门对考上大学的本地学生也往往网开一面,不去深究其真正的家庭状况,这就给不少非贫困学生以可趁之机。
(二)一些大学生在就业和还款确认时存在失信表现
学校为了统计就业率,要求每个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后上交就业协议书。银行要求大学生在毕业前夕要填写还款确认书,认真填写自己的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然而大学生随意更改、撕毁协议书的现象比较严重。毕业后,不少学生由于在异地工作,手机号码频频更换,而他们不将新的联系方式告知学校,使银行和学校找不到人。
(三)毕业后国家助学贷款债务迟迟不还
据调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贷款坏账1%的比例。按现行政策,贷款学生应于毕业后四年内还清所贷款项,但并不是一次还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银行约定四年内还款的次数及每次的还款数额。有些大学生由于履约还贷意识不强,对所欠债款有意逃避。加上近些年大学生就业困难,一些贫困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就使得还贷变得更加遥遥无期。
二、措施及对策
整体而言,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现象是比较严重的,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任,理应担当起诚信教育的重任,检讨诚信教育失误,重构诚信教育机制。面对大学生的诚信危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人手:
(一)社会层面
1利用社会宣传,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信用制度。诚信既是思想观念的认知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诚信自古以来就是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仁、义、礼、智、信”,可见信之重要。应广泛利用社会媒体对诚信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倡导一种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运用法律杠杆,形成以诚信为基本要求的法律规范体系。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被奉为帝王规则的基本原则——诚信原则,体现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统一,其精神实质渗透到各类法律法规之中,“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借钱还钱,天经地义”等理念应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新加坡等国家法律对不讲信用的人处罚之重值得我们借鉴。
(二)学校层面
1建立学生个人信用档案,配合社会推行个人信用制度。信用是一种资源,一种无形资产。“上海模式”试点成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言而无信、恶意逃避、欺诈等行为,不仅会上“黑名单”,“失一信,失百信”,而且会处处受约,事事受制。浙江温州和广东汕头在失信与诚信过程中前后巨大的反差,深刻地说明了诚信经济是多么重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信用镇”、“信用县”、“信用市”、“信用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民族进步的标志。必将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建,也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进程的加快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建立健全大学生的诚信监督机制。公示监督:将困难学生名单、家庭收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名单及其个人诚信状况进行公示,设立诚信监督信箱,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动态监督: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前、贷中、贷后都实行监督管理,发现学生存在虚假信用状况或不良行为记录即停止贷款或削减贷款额度;社会监督:建立大学生信用体系并逐步与全国个人信用体系联网。让全社会监督大学生诚实守信。通过监督,使大学生自觉地遵守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
3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失信惩戒机制。学校的年度评优,要将诚信作为重要内容,有失信行为者不得评为优秀学生;党团组织要将诚实守信作为入党入团和考评的重要条件,一旦违反即对其进行党团纪律处分;违反校纪校规,要受到纪律处分,在大学校园里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让失信者付出沉重的代价,既是对失信者本人的教育和挽救,又是对其他学生的警醒和鞭策。
4加快诚信网络化建设。笔者认为,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大学生诚信教育平台,塑造诚信文化,培养诚信品质,造就诚信人才,是新形势下大学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出版诚信报刊,开设诚信教育电视专题节目,曝光典型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严惩假冒伪劣行为,不仅对大学生,而且对国人也是很好的诚信教育手段。必将促进社会进步。提高国人的文明程度。
5多渠道、多方位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按照“三个代表”精神要求,群众利益无小事,全社会都关心高校贫困生,群策群力,同情、关注、声援、救助贫困生,解除贫困生及其家庭的后顾之忧,让贫困生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成为国家建设栋梁之才。目前我省高校已有国家奖学金、省特困大学生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特别困难补助等资助方式,但由于比例太小,款额有限,加上诚信体系未健全,受益的贫困生寥寥无几,尤其是国家助学贷款,因为国家贴息及无需担保等优惠政策,申请的学生数量激增,出现较大供给缺口,但商业银行不是慈善家,由于担心和事实上的还贷不理想,许多商业银行便增加额外条款,只象征性地贷款给几个贫困生代表,以体现国家政策和减轻舆论压力。地方政府必须为国家助学贷款支付50%的利息,这加重了财政负担,使其不愿也无力说服商业银行满足所有申贷要求,使这项福利政策实际执行时举步维艰。
6教师从自身形象上做起,以自己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教师要注意通过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诚信信念。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待人,这种作用渗透到学生生活各个方面,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趋向群体认同,自觉不自觉地克服和改变不适应健康环境、不符合诚信标准的行为和习惯。
总之,建立大学生的诚信体系任重而道远,整个社会都在呼唤诚信,是否诚信是评价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诚信缺失现象在高校中比较普遍,高校教育者理应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积极思考,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以更好地解决高校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不仅是提高学生本人素质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诚信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