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流淌的小溪

2009-07-30袁凤英

文教资料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诗化诗意语文课堂

袁凤英

摘要: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诗意的诗化教学。追求语文的诗意就是追求语文的创造、张扬学生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开启潜能无限的心智。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意“诗化”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是情感的载体,美的化身。在西方,诗最初指的是艺术、审美。因而我们讲的“诗化”就是指艺术化、审美化、浪漫化。人需要“诗化”。正如德国的著名学者狄尔泰所说:“诗是人类栖居的精神家园,人需要诗意的栖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而作为担当育人重任的语文教师,也应该“诗化”,追求浪漫的诗意。

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高美的精神之光,是自由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唱出的歌声。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如同一片荒草丛生的田野,没有鲜花的点缀,荒凉而了无生机,精神家园荒索,创造之树枯萎凋零,想象之鸟难得高翔。所以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灌溉。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让当代中学生栖息在诗意的人文空间和文学的伊甸园,从而建构“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语文大观园,是当代语文教师的追求和时代赋予的重任。

语文的诗意是什么?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对唐诗宋词的热爱、对《西游记》的迷恋、对《红楼梦》的崇拜,是大江东去的气势、怒发冲冠的激情、大漠孤烟的雄浑、小桥流水的婉约,语文的诗意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语文课堂,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充满诗意而富有情感意味的氛围里,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和学习生活的幸福呢?我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追求诗意教学之路。简而言之,语文教学的“诗化”,就是通过审美教育,充分挖掘课程中的美的内容,运用课程自身美的感染力、召唤力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用审美眼光来欣赏文本。给予学生美的感受。

一、营造诗意的情境。意趣相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情境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应有效地融合学生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创设高度凝练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领悟教学情景的“韵外之致、味外之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多媒体以其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可以迅速把学生引入文中的情境,便于他们更好地体味、人情、悟理。如在教《秋思》时我展示了一幅深秋黄昏郊外的画面,加上《二泉映月》乐曲声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引入到曲中荒凉萧瑟的意境之中,学生对游子孤寂的心境体会也就有了真切的感受。教《荷塘月色》时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美景,学生看到盛开的荷花、田田荷叶,被美丽的景色所陶醉,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如痴如迷、乐而忘返,并在获得深刻体验的基础上,主动与文本作者、教师进行了对话。这时,学生的言语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流露,教师和学生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和接受者,更是情感互动的交流者。

二、品味诗意的语言,熏陶感染

语文教学应是智慧、情感、诗意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在涵咏体味中学习诗一般美丽、诗一般凝炼、诗一般激情的文章,接受诗意的熏陶和滋养的内化,塑造和提升灵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的这段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运用“言”和“声”,以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标也强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名篇佳作的语言所表达的美是令人回味无穷的,教师在设计课堂语言时也要用美的文学语言渲染出一种诗意,以其鲜明的感情格调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意境,于润物无声中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所以诗意的课堂需要教师预设灵动的教学语言。而教师的语言艺术,也应是富于创造性的,美的教学言语能把学生带人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当教师拥有了真情灵动的导语和浪漫鲜活的诗情,学生才能在激情的语言文字的浸染中逐渐高雅、聪慧、诗意起来。如在教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用亲切舒缓的语言向学生描述:有这样一个地方,那儿有亲切的小溪、湛蓝的湖水、洁白的沙鸥、娇艳的藕花、碧绿的荷叶,还有几个微醉的少女,划着小船嬉戏着。用诗化的语言把深邃的体验传递给学生,引发了学生更深邃的美感。

古人云:“情动于衷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诵是一种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情态化的表达方式,读是抽泽其义蕴至于无穷。诵读的要义是玩味和品味,所以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多加诵读美诗文,让他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寂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揣摩李白、苏轼的豪放,柳咏“执手相看泪眼”的婉约,李清照怜花惜春、别离相思的悲怀。我在讲高适的《燕歌行》时引导学生进行三读:一读出“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塞外辽阔荒凉之景;二读出自己感受到人和事,“少妇城南欲断肠,美人帐下犹歌舞”;三读出诗人的情感:“苦”字表现了士兵征战路途之苦、战斗生活之苦、征夫少妇离别相思之苦,从而对士兵产生怜悯和礼赞之情,体味对将领失职谴责之情。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就其天赋来说都是诗人,他们对美的言语有着敏锐的感知力,而他们的心灵也犹如一张弦琴,只要教师弹奏得好,就会发出美妙的乐音来。

三、放飞心灵。创生对话

诗的灵魂是创造,追求语文的诗意就是追求语文的创造,就是要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使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创造能力达到最大的发展。诗意的课堂需要生成自由的心灵对话,所以教师一定要驾驭课堂,营造良好的诗化的审美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迷惘惆怅困境中走出,进而得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情景。诗意的课堂需要生成自由的对话,表现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质疑批判、探究创新,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我特别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了,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也成为他们激情飞扬的动感地带,成为意趣、景趣、理趣、充满情趣的课堂。如在课堂拓展中讲到柳宗元的《登柳州城堡》时,我引导学生对诗情进行探讨,学生对“江流曲似九回肠”此句感受最深,有的谈到思念战友的黯然和悲哀,有的悟到这是一份生死相依的温暖之情,还有的对那种“凌寒独自开”的高洁情怀发表了自己的感想。这些超越时空的内在情感,正是学生在生活中难以体会到的。同时学生在阅读后体会到,许多文人“不得志”的背后,其实正是一种大爱,那种艰难困苦中的坚持与不屈。那种凄风苦雨中的高沽与操守,那种前程茫茫中相互慰藉、惦念与温暖,令我们感动,给了我们生活的勇气、光明和力量。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生命的流动,真的很有诗意,而且这诗意不是矫情的,是健康积极向上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只有生气才能换来生气。”在这充满诗意的课堂里,诗意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里。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腾了,有着热烈的情感交流,创造的火花时时闪现,学生在审美的空间里,张扬个性,尽显才情,比诗人更像诗人了。教师也情感沛然,享受着劳动和创造的快乐。

语文课堂的诗情诗意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合碰撞中进发的心灵的感动和智慧的火花。诗意的语文课堂如同涓涓溪流、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堂情景交融、诗情画意;诗意的语文课堂师生融合、兴趣盎然,就让诗意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尽情地流淌,让学生的诗意诗情自由地飞翔。让学生的诗性自由地飞翔。

猜你喜欢

诗化诗意语文课堂
诗意地栖居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被耽搁的诗意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废名诗化小说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