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2009-07-30蒋卫国
蒋卫国
摘要:课外阅读是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补充。本文作者从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来源、编排、呈现方式,以及文言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时间保证、组织形式、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实践研究,为突破文言文难教难学这一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实践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补充,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但是,文言文的课外阅读训练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如果只在课堂上进行,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学生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文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劳而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在运用中巩固、加深、提高,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这样,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才能真正形成。笔者结合近几年来文言文教学实践,就目前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组织策略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文言文课外阅读的教学必要性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课程增加了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份量,文言文课文约占30%。但是现实中初中文言文教学却处境艰难,基本表现有二:“学生畏难”与“效率低下”。学生畏难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文言文的“陌生感”,不好理解、不易记忆、试题难做、实用性不大。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表现基本一致,“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目标达成者甚少。且不说《世说新语》、《史记》、《聊斋志异》,就是《三国演义》、《西游记》这样的文言白话,很多初中生也看不懂。
一味依赖课内、忽视课外;过分注重语法规律,以练习代替阅读、以讲解代替感悟;阅读面过窄、阅读量过小,这是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最突出的三大痼疾。新课标把语文课的基本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时教师却往往只注重工具性而忘记人文性,使文言文教学变成文言词句教学与文言语法教学。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当代初中生与传统文化隔绝太深。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的继承。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尝试对学生进行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以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学习兴趣、加强人文精神熏陶,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和谐统一,为学生今后的文言学习奠定基础,或许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我的实践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但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教法。”“我的意见是,既然规定中学语文课有文言文教学的内容,那就要教得像个样子,适当多教一些。至于文言文课文以增加多少为宜,抑或不增课文而另编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课外读本,都是可以讨论的。”在前辈的观点的指引下,我在近几年初一初二的文言文教学中尝试进行了文言文课外阅读方面的摸索,积累了一些粗浅经验,下面略作陈述。
1课外阅读材料的来源
在新课标背景及中考高考效应下,有关文言文课外阅读的材料非常丰富。无论是传统的纸媒材料,还是现代的网络电子文本;无论是教辅材料的练习形式,还是阅读专著的文本形式,都是可供选择的材料来源。在古籍方面,《史记》、《世说新语》、《梦溪笔谈》、《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是公认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文言读本。在专业的初中古文阅读文选方面,本地区使用面较广的有:浙江古籍出版社的《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刘启才、黄巨威、黄加平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文言文助读》(杨振中编)、西泠印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李胜建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的《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与训练精选》(杨振中编),等等。其中杨振中先生编著的《中学文言文助读》是久经实践检验的不错选本,内容丰富、故事性强。具有较强的梯度性,而且是纯文本阅读形式,非常适合初一初二学生,因此我将它作为阅读材料的首选。
2课外阅读材料的取舍标准(“质”与“量”的控制)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往往会让人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对于如何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我非常认同王荣生教授的观点:“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教什么、用什么教远比怎样教来得重要。”
3课外阅读材料的编排序列
从知识层面而言,初一以文言词语学习为主,初二以文言句式学习为主;从情感层面而言,初一以培养兴趣为主,初二以情感熏陶为主。降低门槛、趣味领先,分步推进、螺旋上升,这是阅读材料编排的基本构思。在知识板块上,遵循“实词一虚词—句式”的序列编排,尽量加强文言与生活(如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文言与白话(如联系成语释义、联系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联系成语学习文言句法)的联系,并努力使学生养成自觉使用古汉语工具书的习惯。
4课外阅读材料的呈现方式
初一阶段,课外阅读材料应以诵读和单纯的阅读文本的形式出现。诵读仅限于经典文句,阅读的文本加上简要的注释。部分难句可以配以适当的翻译。初一上学期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感为主,因此文意理解可只停留在口头上,只做纯文本的阅读而不做书面的练习。初一下学期可增加相应的实词练习和少量常用虚词练习,再设置一定数量的书面句子翻译练习,但练习量不可过多,必须使学生养成勤于查阅工具书阅读古文的习惯。初二阶段,材料以阅读加练习的形式呈现,阅读文本只提供简要的注释。一般不提供译文,以防滋长学生的惰性。练习除了实词、常用虚词外,还应增加适量的句式、断句、文意理解等方面的练习。
5课外阅读教学的时间保证
要让学生完成每周200字左右的文言阅读量,必须保证他们每周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它可以是集中的,也可以是分散的;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是自习时的朗诵、阅读课时的欣赏,也可以是平时“每日一句”的课前背诵,以及作业本上相应的配套练习。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效果。由于课外阅读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而言也只能算是配角,因此文言文课外阅读绝对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过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及学生的精力。每周半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是必需的,也是足够的和可行的。
6课外阅读教学的内容指向
如前所述,就知识层面而言,初一以文言词语学习为主,初二以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学习为主;就感情层面而言。初一以培养兴趣为主,初二以情感熏陶为主。因此初一的阅读教学应注重文言字词的积累和文言语感的培养。初二则加以系统深化。先读后讲、先学后练,以读为主、以练为辅,先“言”后“文”,由“模糊性阅读”到“精确性阅读”,这是初中文言教学的基本组织原则,也是进行文言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组织原则。
7课外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
在知识与情感层面上,文言课外阅读训练可以采用四个基本模式:记诵型、解释型、翻译型、理解型。经典诗文采用记诵型,文言实词学习采用解释型,文言句式学习采用翻译型,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采用理解型。四种方法按时间序列由浅入深地综合呈现,初一上学期主要采用记诵型、理解型,初一下学期主要采用解释型,初二主要采用翻译型、理解型。在学生组织形式上,以班级集中学习为主,课内课外结合。在时间安排上,实践证明集中教学比分散学习更为有效,因为反复强化有利于克服遗忘。因此,初一可尝试分散进行,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文言阅读课,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文言语意,第二阶段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理解文言语意,并用口头翻译作检测。初二可尝试集中进行,配合两个单元的课内文言文教学集中进行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8课外阅读教学效果的评价
第一,学生足够的阅读数量和充足的阅读时间是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根本保证,因为课外文言阅读的直接目的是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这是与现代文阅读的最大不同。
第二,文言阅读以“致用”为根本目的。在初中阶段而言,能否不依赖外界提示、不借助工具书独立地通畅地理解浅易文言文本,是衡量学生是否具备文言阅读能力的一条最通俗的标准。因此,不必进行烦琐的词汇测试,设计艰深的问答题目,只需看学生能否口头翻译和书面翻译即可。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融入世界进程的加快,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已经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因此文言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制,并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突破文言文难教难学这一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老大难”问题。科学地进行文言课外阅读训练,“立足课内,以外补内”,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