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失的反思

2009-07-30孙卫华

文教资料 2009年11期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语文

孙卫华

摘要:阅读是中学生认识自然与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学习中必要的环节和手段,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夯实“精神的底子”。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独特的审美感受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的中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遭遇到了危机,其现状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反思。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失主要原因解决之道

阅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而这样的精神灌注与文化熏陶会影响学生的终生。学生的精神发育史,某种意义上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2009年4月5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做好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旨在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更好地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而作为提高个人语文素养和民族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的中小学课外阅读,更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使学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夯实“精神的底子”、培养健全人格的使命。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例,“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150万字”。此外,“新课标”还开列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的推荐书目”口]供广大教师、学生参考使用。从中也可窥见语文课改专家们对于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希望和要求。

《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曾刊发过有关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报告和专家访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严峻形势:由于多年来教育教学的陈旧观念的积淀,学校、家长们对“高考图腾”的崇拜,社会对阅读的短视,加之新的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教育的人文精神内涵逐渐丧失,育人的本质不断退化,学生的意志、个性、情感及创造力都遭到压抑和摧残,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缺失正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软肋。

一、中学生出现“课外阅读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与大众阅读缺失、视听文化冲击有关。

不可否认,现在我们的社会读书风气存在一定问题,社会上不良风气的盛行,对金钱的膜拜,人文价值、文化底蕴的流失日益突出。少有人能够真正安心甘守精神家园,而这种大众阅读的缺失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身上。过去,书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而现在光盘、录像、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它们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能满足人的感官刺激,同时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也削弱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导致恶性循环。

(二)与课业负担偏重,“高考”的导向有关。

当前教育改革中教育的评价机制相对滞后,“高考”仍然是目前教学的重心,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严重,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最主要、最权威的标准仍然是这所学校的升学率,社会上群众评价一所学校的标准还是看这所学校考上了多少。升学率高。该校招生时就不怕生源不足,各种先进、荣誉称号之类的东西也会滚滚而来,校长也能扬眉吐气,高枕无忧;反之,先进没有,荣誉自然先靠边站,校长也就只能坐冷板凳,甚至连学校的生存也岌岌可危。因此,高考中分值高、见效快的学科自然也就得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格外青睐。语文这一学科由于“高耗低效”,“少、慢、差、费”,自然最不受重视,于是重实用而轻语文素养的积累也就不足为奇了,课外阅读在中学阶段实在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加之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自由支配时间少,整天埋首于题海而无暇他顾。在这种情况下,围绕考试的教辅书籍大行其道,课外阅读更是很难进行。过度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身心发生了扭曲,因此他们的“拒绝阅读症”也就不难理解了。

目前这种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残酷的,对于一个国家的进步来说是可怕的。大量的阅读正是我们智育份内的任务,因为大量的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促进学生的课内生活与体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要使学生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使学生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要把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而这个途径便是课外阅读。”

(三)与语文教师的观念陈旧,阅读教学讲风盛行、教学方式僵化、程式单一乏味有关。

学生阅读兴致的丧失。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讲风大盛,形式单调。长期以来,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奉教参为圭臬,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在教师限定的思维中去接受。没有自己的声音和见解,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创造性,而“语文内的人文精神也被阉割成一个烦琐的知识点”。我们目前的阅读教学恰恰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性和作品作为阅读文本的多解性,普遍存在讲有余而读不足,析有余而悟不足的问题,剥夺了学生作为读者本该享有的权利。他们无法充分地体悟、想象、创造,因而也就不会有主动阅读的欲望,长此以往,自然而然就对阅读失去了兴趣。

二、解决之道

自2005年下学期起,江苏省已在全省实施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体系、新的教学评价观念,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和发展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

克服中小学生拒绝课外阅读的倾向不是没有可能,许多关心语文教育的人文学者们(以大学者钱理群教授等人编著的《新语文读本》为例)正在做一项旨在改善中小学生课处阅读现状的有意义的尝试。而新教材苏教版《语文读本》选材也很优秀,可惜这样的读本往往被教师弃之不用,被学生忽视,这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还有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正在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实践,改善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我省一所中学的校长就曾“给学生开列出了51本中学生的必读书目。给教师们开列出了37本的经典必读书目”,营建诗意的“书香校园”,这确实是在做一项关注民族素质的伟业。事实也证明,这样的校园确实充满诗意、彰显人文关怀。如果有更多关心语文教育的学者、校长、教师、家长们认识到阅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我们的社会将会多一些引导和宽容。少一份急功近利之心,那我们民族文化之根的语文又怎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受种种非议呢?

理清了中学生课外阅读危机的主要原因之后。怎么做便不言自明了。希望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有序有度地开展起来,中学生都能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尊重他们的选择,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给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使他们养成自己主动阅读的习惯,和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与人类崇高精神交流,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意志、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求和永不满足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身的生活习惯,避免在商品信息化社会里,在浮躁的急功近利诱导下疏远于丰富的感情和独立的思考。唯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成为新世界的精神巨人”。

猜你喜欢

中学生课外阅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