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的素质重塑

2009-07-29李碧珍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历史

李碧珍

摘要:课程改革潮流中历史教师应该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的“教与学”转变,培养学生“以思助学”的学习方式,不断汲取新知识,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等方式实现素质的重塑,充分适应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和考验。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自我更新;素质重塑

1 引言

白驹过隙,十多年的教学生活过去了,课改时代面对高中历史教材的“变脸”,极为惊叹,也喜于新教材所带来的开放、宽容,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寻思能否在开放的教材中寻找更新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更多的历史知识,传播更多的人文理念,在惊于它的容颜变化时,也有一种惶恐从心间掠过,自己如何驾驭这“陌生”的知识呢?忽然间象一位刚上三尺讲台的毕业生,充满了生机与渴望。面对现实,如何让今后的教学舞台更精彩,掩卷之余,唯有重塑素质,保持知识更新,才能与课程改革同行。

2 把握时代需求,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

中学历史教育走过的岁月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奠定了丰厚的人文基础,身处教育前线的教师时常对我们的教育职能、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教育功能,以及对实现这些功能的载体--课程做出不同程度的思考、理解。因此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就必须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新教育观念,不墨守成规。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行为呢?

2.1 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的“教与学”转变

“课程结构改革的焦点是不仅要关注形式结构的变革,更要重视实质结构”[1]的改变,新教材最大变化莫过于“打破历史学科的王朝体系,不已朝代的更替为划分历史发展阶段的依据” [2],新教材少而精,但是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它纵贯古今,横揽中外,涉及到政治经济生活制度,军事战争,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这迫切要求历史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地从单纯重视“教”向“教与学”并重转变,从而实现由单项传递向多向交流转变,历史教师也为教育功能由过去的单一目标向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智能与智力因素并重转变做出了些许努力与贡献。“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宽容心胸、健康心态、高尚情操的最好篇章” [3]例如:在必修三(人民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时,我让学生欣赏了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开幕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哪些精神,学生激情高昂,归纳出诸如“天人合一”“天下大同”“历史悠久”,更令人欣喜地听到学生喊出“博大精深”……在屏幕上出现活字印刷术的“和”字波涛汹涌变化时,为学生解释在体现祖国灿烂文化的画面还隐含着中华民族前仆后继,勇往无前,生生不息的精神。适时鼓励学生热爱并学好中国文化,达到“全面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尊重历史,吸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4]。

2.2 坚持不懈引导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单纯重视“学”向“学与思”并举转变。过去我们也提到这样的问题,但总难实现。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学生不够“信任”,总觉得教学要“天衣无缝”,二是过去考试试题更多是应试类的,所以某种程度上教师的多教就意味着多考多得高分。随着全球都在提出提高教育质量并制定相应措施的形势,我们可喜的看到教材的多样化,一纲多本,这些给教师更多的教学空间选择,可见历史新教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学松绑,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中生成学习结论。比如人民版以必修三《百家争鸣》一课为例,依据课标要求,我们高一老师经过集体备课,决定简单对各家思想进行表格罗列,以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各家思想进行比较,例:假设战国时期一盗者被抓,如何处置他呢?请听一段学生对话:孔子:我仁;孟子:我义;老子:我以柔克刚;荀子:我顺其自然;墨子:宁穷不盗;韩非:严刑酷法;孙子:战场与他见高低。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活跃讨论和思维火花,在讨论墨家的苦干精神时有一位学生甚至说庄子发现墨家弟子腿上没有长毛,而且常挽起裤管,也可见其经常劳动,结果他这一提法不仅在课堂上得同学喝彩声,还让同学牢记该知识点。现今选拔人才的高考考试制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倾向学生的“再创造”能力,“2007年,在一标多本背景下进行的历史新高考,依靠课程资源而不是某一种课本为命题资源,试题对课本的直接依赖更加减弱。综观试题和课本的关系,可以用渐行渐远来概括。当然对于学生来说,始终应以自己所学课本为主要学习资源,但眼界应可能放高一点”。[5]新课改后的命题立足课本,却高于课本,善于探讨和思考的学习方式将是考试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

明确教学多元化评价。如何对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有多少历史学习的途径,有多少历史学习的方法,就会有多少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尺度。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6]。现实教学中有会考有高考压力,成绩成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不可否认教学要完成基本目标即应试考试,但多年的教学,长年的师生关系,使我们更加理解课程标准展示的“三维学习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7]。新教材体现编者的教育观,史学者的史学观与三维学习目标有一致性。历史是一门关注生命价值的课程,它承载着人类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份厚重的责任感使我们意识到历史教学的高级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必然要求“教师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使用简明有效、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并重视对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改进”[8]。新课程改革正是循着这个方向进行的,历史教师应该牢记这个高级目标,认真研读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订的《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在实践中可能形成全面多元化的学生评价。

3 坚持知识更新,提高自我素质

3.1 认清教学形势、勇于面对挑战,树立危机意识

教师面对的是活跃的教育对象——学生,他们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千差万别,教师的一桶水早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坚持自我更新是适应教学多变化的唯一途径。从现实出发,新高考不断显示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同时还体现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及合作交流的构思,历史教师地敏锐觉察到这些变化。多年教学,总感觉肩上有卸不掉的石头,但是回望过去,正是这一压力让自己充实地走过职业的成长之路。走上讲台之初,备一节新课需几个小时,并且找出数本参考书,借助别人的教学模式,战战兢兢上完一节课,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早就不再这样的背课了,“新课程最大的成功在于改变了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和崇拜”[9],为避免备课受到束缚,经常“远离”教参,潜心钻研课本,挖掘课本。我曾参加过支持农村教育的活动,听过偏远农村教师的历史课,见识了年龄、教龄与我相仿的老师,他的课有点老化,有点沉闷,有点枯燥,似乎轰轰烈烈的课改离他很遥远,对此为老师为学生为这种缺乏更新与发展的教学我有一份忧虑。在教师成长的路上,渴望自己能日日夜夜地在授之学生以“渔”,传递给学生“找水”的方法。

3.2 教师素质重塑的途径

坚持长期阅读,汲取新知识。 “历史既是博学的学科,也是博识的学科……博学首先是读书,是充实知识”[10]。众所周知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史学、史才、史德”,历史教师的文化基础越深厚,对信息感受愈敏锐,他在课堂上教学越加生动、风趣、渊博。因此有必要坚持阅读,在我的教学中我曾前后三年两次听过同一个历史教师开课选了同一个课题,令人吃惊的是教学内容与模式几乎一样,我想成长路上这样的蜗牛速度无疑是一种自我的倒退。阅读书籍可以选择两大类,一是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文化类,二是有助改进教学行为的教育类,比如聂幼犁先生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如今资讯时代我们常能找到一些极受推崇的书,教学之余,值得一读。还有鼠标一点、电视一开,这些媒介更是轻松走进我们教学工作中,为广大历史教师熟悉和热爱的百家讲坛一些节目,那真是“坛坛好酒”,还可以在网上搜索“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见识袁老师的教学风格。这些对于历史教师就象是有效快速地营养餐!必须指出教师素质重塑应必备的条件即计算机技术知识,因为“计算机在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方面有独特的功能,并能广泛支持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展开”。[11]

积极与外界交流,保持信息畅通。长期以来教学交流方式主要是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咨询名师,传统的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学院”式培训老路。这种方式可分为“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定期的教研活动和定时的继续教育,我有幸参加过机会难得的省级新教材培训,聆听了马世力教授、国家命题中心组教师的报告,其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启发了我,为新课程的教学注入了源泉,在这样的大会上还能听到来自深圳多面手的孙曙光老师精辟的课堂教学展示,可能大部分教师无法模仿孙老师的教学方式,但我们见识了他朝气蓬勃、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都会鞭策我们的教学。“请进来”这一方式如“送教下乡”活动,它具有直接性和针对性强的优势,名校教师给广大农村教师送来了经验,尤其是高三毕业班教师,通过这种形式接触到最新高考资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这样面对面、零距离的培训、探讨,教师汲取到新鲜的血液,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实现持续性发展,提高教学业务。

抓住机会,主动参与教育科研。这一活动是教师提高自我,走持续发展有效的捷径,教育科研不仅丰富了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还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多样的感性认识。我在完成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尤其对农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困惑与对策问题上作了调查和总结,论文的完成也是我对研究性学习这一领域理论的学习过程,随着理论知识的提高,在随后的教改中我遇到了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这一课程,在面对这一课程大家正困惑时,我已有了充分的心理和材料准备,在指导学生选题和形成结论性报告上,显得心应手。有了理论和实践,我拓宽了思路,参加了学校教科研小组,担着其他课题的教研,教科研能力的提高,自己也受益匪浅,激发出新的教学火花,在历史教学中自觉地发掘教材,拓展内容,生成许多鲜活的教学资源,避免自己几年如一日的重复性教学。

结语:

总之,我们大都希望能做一个不甘停歇,不愿满足,不会等闲的新时期历史老师,而教育给我们的挑战是巨大的,教材的不断更新,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科技不断创新,人才要求不断提高。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育如果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多积累潜能: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史学知识,敏锐的信息意识和清晰的表达能力。何俱我们的课改不成功呢。如何做到中学历史教师的自我完善和素质的重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畏浮云遮望眼”,如果能积极探索、总结、反思,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参考文献

[1]崔永郭,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87.

[2]钟启泉,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89.

[3]陈伟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J].2005(10):22.

[4]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9.

[5]冯一下. 曲折难忘的历程:高考历史命题改革30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J].2007(7):4.

[6]朱正标.今天,你发展了吗?——关于历史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反思——中学历史教学参考[J].2007(10):7.

[7]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2003:4.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订 《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5.

[9]陈伟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札记——中学历史教学[J].2008(11): 22.

[10]赵亚夫.学校历史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处理哪些关系——中学历史教学[J].2006(12):5.

[11]钟启泉,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0.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