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2009-07-29刘勇张忠波刘雪峰
刘 勇 张忠波 刘雪峰
摘要:水稻低温冷害,是指水稻遭遇到生育最低临界以下的低温影响,从而导致水稻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水稻冷害主要有延迟型,障碍型和混合型三类,近几年我地区主要遭遇的冷害为障碍型冷害和延迟型冷害,导致水稻空秕率增多,造成稻粒青米较多,千粒重显著下降,不仅减产严重,且米质较差。在低温冷害的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和不同秧苗素质对产量影响不同。
关键词:低温冷害;障碍型冷害;延迟型冷害;空秕率;千粒重;品种;秧苗素质
1 低温对水稻的影响
不同品种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对低温的抵抗力不同,所以产量表现差异也较大,水稻品种空育131抗低温能力较强,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产量明显高于沙沙泥和系选一号。由此可知品种的选择,在低温年份由为重要,不可盲目引种。壮秧比弱秧长势粗壮,根系较多,插秧后,吸水、吸肥能力强,返青快,抽穗期能提前6天,确保安全成熟,壮秧比弱秧在同等低温条件下,可增产16%左右。
2 防御途径
2.1 选用抗低温、早熟、高产品种
近几年,我地所种植作物品种:沙沙泥、系选一号等水稻品种,对温度敏感,灌浆速度慢,结实率不高,抗低温能力较差,产量较低。今年我地主栽的水稻品种为抗低温、早熟、高产的空育131,它耐低温性强,对温度不敏感,对障碍型冷害和延迟性冷害都有较好的防御效果。并且该品种出米率高,品质好,应继续推广。
2.2 早育稀植培育状秧可有效防御低温冷害。
水稻秧苗素质好的壮秧,长势粗壮,秧苗维管束发达,根系多,植株体内水份少,碳水化合物、糖、磷酸含量高,抗旱、耐冷,在低温下吸水、吸肥能力强,促进分蘖,早生快发,提高光合作用,提高水稻产量,而培育壮秧的首要条件是确保旱育稀植,杜绝水育苗和湿润育苗,降低大棚播种量。
2.3 因地制宜,合理施肥是防御低温冷害的关键
经过近几年生产经验得出,低温年份,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氮肥的施用,前重,中控,后补,磷、钾肥主要做基肥,磷肥能提高水稻体内可溶性糖的含量,从而提高水稻抗低温的能力,同时磷还有一定促早熟作用,钾肥能补偿由光照不足导致的光合强度下降,促早熟作用明显,可在水稻孕穗期补施钾肥。氮肥是水稻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我们把氮肥总量的30%作基肥,40%作分蘖肥,20%作穗肥,10%作粒肥,低温年份,穗肥和粒肥可视情况迟施或不施,因为我地水田气温前期较低,有机质合成分解速度较慢,水稻对氮元素利用率低,后期到幼穗分化至抽穗前后,气温较高,土壤中各种微生物质转化加快,水稻对土壤中氮素利用率也逐渐加强,所以氮肥应早施,少施,避免水稻植株内游离氮素过高,植株内干物质贮存量减少,茎、叶徒长,细弱,导致孕穗期受低温影响花粉败育,不结实,幼穗分化期,茎叶向穗部输送养分受阻,不能正常灌浆成熟,所以因地制宜,合理施肥,对水稻防御低温冷害至关重要。
2.4 水层管理是防御冷害的重要措施
水层的管理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水稻灌溉应浅、干、湿为主,分蘖期用浅水增温,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分蘖后期,撤水晒田,先控后促,改善群体结构和光照条件,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穗发育期是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由其在减数分裂期,遇17℃以下冷害需灌深水层15-20cm左右,可免遭或减轻低温冷害,低温过后再正常灌水,在抽穗前3-5天采用田间歇灌水,扬花灌浆期浅水,以提高地温,促进水稻抽穗,扬花灌浆。抽穗后25-30天,采取间歇灌水,基本上使水稻免受低温的影响。
总结:以上几项措施在我地使用以来,基本上可以解决低温对水稻所造成的危害,但由于不同区域,气候差异,土质及环境条件不同,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应根据各自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合理施用,使水稻生产真正达到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