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功能
2009-07-29周晶石
周晶石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区域经济财政政策,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成为财政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国的影响,并对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财政政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增强各区域加快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性,促成了区域经济的活跃。但是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则会导致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扭曲,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特别是,区域经济差异的过度扩大,不仅会使欠发达地区处于不利地位,削弱其发展能力,并引起区域之间在经济上的两极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就必然会成为制约全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的障碍。
1.1 积极影响
优势区域优先发展为其他地区发展起示范作用。让优势地区先发展起来,不仅可以促进全国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增长,而且可以进行地区工业化的试验,其丰富经验对其他地区产生一种示范、激励和传导效应。没有差别就没有发展,合理的地区差距是经济发展所急需的。
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让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区域优先发展起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从而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全国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1.2 负面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区域经济秩序紊乱。虽然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且在一定限度内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区域经济差距得不到控制,就会导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失衡。其结果将使区域之间出现供给能力不配套、市场需求不足和竞争无序,进而使区域经济摩擦与冲突增多,区域经济秩序紊乱。不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会因此而受到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将受到损害。所以,国家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出发,必须运用区域经济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进行干预。
区域经济差距过大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社会进步的基础和保障,如果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扩大,那么区域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也会相应的拉大。例如,在发达地区,人们的收入和社会福利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长此以往,就不可避免地引发或加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事实证明,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危害无穷。对于这种由经济原因而引起的社会问题,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运用区域经济财政政策,合理调控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由此来缓解区域之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或重大问题,政府运用相应的区域经济财政政策,主要采取诱导、鼓励、限制等方式来约束各种经济行为,协调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平衡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转。
2 区域经济财政政策的职能
财政政策是针对区域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分配关系而形成的,它所涉及的主要是代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社会利益群体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正确处理经济利益关系是财政政策的首要任务,而正确利用经济手段处理财政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1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职能
财政政策具有稳定经济的职能。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调控为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体制均以部门管理为主,计划工作偏重于全国部门比例关系的安排。改革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短缺”是经济实践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所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是经济总量,比较看重财政对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失衡等的稳定作用。另外,财政对个人收入分配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进行调节。就总量来说,在经济滑坡时,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扩大总需求,增加投资和就业:反之,则减少投资或增加税收,紧缩投资,抑制通货膨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则通过转移支付、税收等手段,对落后地区增加支出,使其能够加快经济增长,使之与发达区域差距缩小,从而使全国各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发展。
2.2 区际收入再分配职能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区际收入差距也会逐渐拉大。沿海地区的高工资、高待遇吸引了内地大量人才,“民工潮”的出现,也与区际收入差距有关。财政政策通过公共支出和税收等手段,对市场机制形成的贫富悬殊的个人收入及地区间收入进行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
3 区域经济财政政策的目标分析
区域经济财政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区域经济活动,协调区域经济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然而,区域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它直接影响区域社会利益的变化,同时,也直接影响区域之间、区域与国家之间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利害关系。因此,区域经济财政政策必须同时兼顾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否则,单纯的区域财政政策将由于其它方面因素的制约而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由此可见,区域财政政策具有多目标性的特点,这些目标之间的冲突可以归结为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为此,在选择区域财政政策目标时,需要把握好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一项区域财政政策的实施,既要取得全国经济增长的高效率,又能照顾到区域之间的公平,使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和谐、有序,国家经济发展能够稳定、持续地进行。在制定区域财政政策时,如何把握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一是区域经济差异的状况。如果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扩大到对全国经济发展造成障碍,甚至可能引发社会或政治危机,就必须把公平目标放在首位:如果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在社会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就应该把效率目标放在首位,加快全国经济发展步伐,增强整体经济实力,为解决区域经济差异提供可靠的基础。二是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若国家经济发展处于不发达阶段,应该更多地把效率目标作为区域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反之,若国家经济发展处于发达阶段,已具备了解决区域经济差异所需的经济条件,就应该把公平目标作为区域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三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果未来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好,区域财政政策应以效率为主,抓住机遇,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相反,如果未来形势不好,则应以公平为主,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解决好社会公平问题。四是各区域的具体情况。不同的区域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是不同的,在欠发达地区,应该以追求效率目标为主;在发达地区,应更多地关注公平目标。
4 区域经济财政政策的采取的手段
财政政策从制定出来到取得社会效益,必须有科学的执行手段,才可能达到目的。财政政策本身和执行政策的手段是实现区域财政政策目标的统一体,手段适当,事半功倍,手段失当,事倍功半。不同的经济政策有不同的执行手段和途径,作为区域财政政策的执行手段和途径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在用于对区域经济进行调控时,主要是对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在某些特定区域,主要是国家希望经济更快发展的地区,通过政府税务部门对全部或部分企业实行一定范围的税收减免,进而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国家税收政策的主要职能是为特定区域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它们能够尽快地担负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责。
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包括购买性支出政策、转移性支出政策。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又可分为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调节区域经济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政府的投资政策和转移支出政策。政府投资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投资政策,可以扩大或缩小社会总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合区域结构等;转移支出政策,是政府把以税收形式筹集上来的一部分财政资金转移到社会福利和财政补贴等费用的支付上。转移支付的作用在于给企业和家庭提供购买力,使其有能力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
参考文献
[1]毅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财政问题研究》,2003.
[2]陈秀山.《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孟祥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分析与对策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