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2009-07-28徐晓娜郭宏伟
徐晓娜 郭宏伟
摘 要:高职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的自制力相对较差,但他们求知欲旺盛,对任何认同的东西都充满兴趣而积极思考,主动性强、乐于创新,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高职生源的增加,如何进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动手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也提到教育教学改革日程上来。近几年我国各职业院校先后派教师前往德国参观学习当地职业教育理念,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创新改革指示标。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本世纪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这是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是遵循教育规律,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概况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的四个基本层次。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德国的继续教育复杂多样,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继续教育在德国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一个是培训企业,另外则是职业学校。
2 带给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近些年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去向是施工企业,那么我们学生的培养方案就是企业需求的技能型创新人才。针对现如今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等情况,需进行创新“硬件”环境建设和创新“软件”环境建设,这里的“硬件”是指实训实习设施,“软件”是指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及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2.1 创新“硬件”环境建设
2.1.1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这样看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培养其动手能力,只有在知道这道工序的具体操作过程前提下,才会有可能创新改进工艺技术,同时也能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校内实训基地可以看做是微型的未来工作岗位,在基地里学生可以接触到建筑工地实际施工工器具,在学生头脑中可以生动立体的呈现出在课堂中学到的内容,为以后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那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基地可以分为基础实训室、主体实训室、屋面实训室、装饰实训室等。在各个实训室分列建筑行业现阶段分项工程各种施工工艺实体,让同学更具体贴近操作实际。
2.1.2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由于跨企业实习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前东德地区被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实习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目前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遵循“2+1”培养方案,即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送入到校外企业实习,由专任教师指导实习,使得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这些学生在顶岗实习后既能上岗就业,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2.2 创新能力“软件”建设
2.2.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的指导教师必然是具备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即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经验,而且教师群体中有的长于理论,有的长于实践。我院本着“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对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我们“请进来”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授。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要增加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学校在引进人才时应积极从当地的知名企业中引进一些专业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高、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他们既可以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等传授给学生,促进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对原有的教师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促进他们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要引进“双师型”教师,还要把原有的教师“送出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师资建设方式加快队伍建设。这就要求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让教师在实践中成长为高素质极具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2.2.2 建立健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使学生真正能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想象,充分激发青年人的想象力,学校不能仅仅拘泥于卷面评价,还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激励制度,通过评价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和开展创造活动。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大学生科研奖励制度、大学生创造经费使用制度,设立大学生在校期间创新学分制度,使学生既有动力又有压力,从而促使高职学生在动力和压力下激发出无穷的创造活力。我院近几年通过开展建筑桥梁模型大赛、建筑节能体系创新设计大赛、工程施工方案评比等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创新型人才,这些同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职院校还要指定相应部门负责大学生创造活动的实施,保证人员、经费、材料、场所等能得到有效落实。
一个民族要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创新精神。随着建筑资源的日益枯竭,急需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基本建设建设者来发明创造新施工技术和新材料。当代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勇于实践和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技术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自身发展的必然。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重实践、重能力、重创新”的办学思路,努力构建创新“硬件”和“软件”师资设施,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龚媛媛,梁惠. 《试析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2]刘红梅.《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成人教育.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