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9-07-28牛惊雷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步行街区规划设计的原则及对策。
关键词: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原则;规划设计对策
引言
步行街区是城市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步行街区规划设计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在当今信息繁杂、交流剧增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城市中创造能满足人们真实需求和愿望的步行空间,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总结了步行街区规划设计的原则,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设计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存在问题
趋同化现象。走遍大小城市的步行街区,总给人雷同之感,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有机网络和肌理,从而使城市结构、区域特征发生巨大改变,造成功能性的混乱,使步行空间的同质化。
缺乏人性化设计。现在很多步行街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过于强调商业功能,只注重单一性的、重复的商业行为,而忽视了公共空间形态的多样化和人的活动需求的多样化,使得步行街区的商业目的太强,造成人活动的多样性被抹杀,最终导致步行街区的活力消失。
与城市公共空间分离。由于缺乏整体、系统的设计理念和建设指导思想,很多步行街区规划设计未被纳入到整个城市设计中考虑,往往与城市的其它公共空间之间没有联系,仅仅是单纯改造一条街,没有考虑城市整个公共空间整体性,因此步行街区周边依旧是支离破碎的公共空间处于一种毫无秩序的状态。
步行街景观凌乱。千城一面的品牌店面与沿街建筑界面的形式冲突,抹平了城市文化和地理环境上的差异,争奇斗艳的商店广告形式和纷乱的店招,大大降低了步行街区应有的环境品质,破坏了街区和谐整体的环境氛围。
2 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原则
强调整体性与全局性原则。步行街区的总体规划设计要从城市的总体空间格局和总体功能结构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形态、结构、功能的定位,坚持一种整体的设计原则,不能单纯地独立地规划几条街。
突出地域特色原则。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应该展现其自身的特色,必须因地制宜。要成功打造步行街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该区域的文化,包括自然文化、民俗风情等在内,把握住各自的个性与特点,营造出自己的韵味。
遵循活力原则。步行街区规划和设计倡导“活力”的设计思想,不仅是要满足使用者生理上的需求,如为行人的安全、防晒、防寒、防风等提供防护设置,而且还要兼顾到人们心理上、情感上的需求和满足,赋予步行空间其文化和地域内涵,塑造空间场所精神,也就是空间的气质和品味,这就需要充分的挖掘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与人们产生互动的情感效应。
达人性情结原则。步行街区规划设计中要保持对环境的认同感和方向感,凸显场所精神,从历史中寻找灵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营造步行街区“家园”的感觉;步行街区规划设计要充分地考虑城市居民的情感因素,展现城市社会民俗的丰富多样性和地方文化个性,再现城市记忆步行街区规划设计要以历史文化作为链接,使人们今天的生活和历史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创造富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人性化空间,使之成为能够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的城市公共场所。
3 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对策
3.1 人性化城市空间设计
考虑到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及消费行为,可以将步行街地区规划成一片花园式休闲消费空间,通过营造水景、广场等空间元素,使整个空间疏密有至,收放自如,在步行街区中营造一种意境,让人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休闲购物,激发商业活力。同时,给人们提供驻留和交往的场所,为人们进行除购物之外的各种活动如休息、聚会、品评商品以及其它民俗活动等提供场所,使街区不仅具有美观性,并充满趣味性。为了满足人们多样性的活动内容,除了规划设置商场、精品店等满足城市居民购物需求的商业设施外,还要考虑满足人们文化休闲娱乐的游憩设施,如茶座、咖啡座、酒吧、歌舞厅、电影院等,而且它们之间的衔接紧凑完整,人们可以在步行街区参与购物、就餐、休息、会谈、歌舞娱乐、欣赏电影等活动,满足其休闲、娱乐和社交的需求,有利于快节奏下人们的自我放松。
3.2 构建复合空间形态
通过对交通网络的合理规划,实现街区的可达性。步行街区内部空间布局,保持原有富有变化的空间形式,打破过于封闭、单调,易于使人疲劳的线型街道空间,重视顾客的活动规律和心理需求。在尊重原有的网络布局的前提下加以疏通整合,同时利用方便的公交路线把人流送到步行街区。同时把街区内部空间与周边的交通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网络化的交通系统。保持街区内部独立的网络结构,在外围设置停车场或地下车库,使街区内部成为一个布局合理的空间,让其成为相对独立的场所,在拥挤喧闹的市区营建一片“休闲购物之岛”,这样既有利于保持传统街道的艺术魅力,又能激活街区活力。
3.3 营建特色建筑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步行街周边地区,多以保护建筑为依托,特有的人文环境决定其建筑风格,凸显古朴、典雅之感。延续老商埠区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中西结合的风格,改造和修缮老商埠区建筑,把中西文化结合的建筑打造成城市景观的亮点。同时要体现时代感和地域性,挖掘出地方独有的建筑味道,用特有的符号来体现地方特色。保持街区原有的尺度和空间特色,创造舒适的外部空间。通过对建筑历史的追述,使人们从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及时代的发展,体验建筑所带来的记忆情结。街景处理上突出重点,强调中西文化的对比,保证建筑立面各具特色且皆不雷同,使街景跌宕起伏,韵味无穷。
3.4 打造景观的文化多元性和精神性
城市步行街区是融合了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产物,通过中式元素与西式元素的对比,打造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注重传统材料的继承创新及和谐色彩的运用,在建筑立面的处理上大量地运用拼贴和叠合的方式,敢于应用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材料,比如钢、玻璃等现代性材料,也可以运用地域传统老建筑的地方性材料,如传统的青砖、水泥板等。不同材质、色彩的建筑穿插布置,丰富而有节奏,加上建筑细节的精致处理,使整个街区增添光彩,更富个性和表现力。
可以通过中式的街巷空间与西方小广场的对比,传统的商铺与现代的酒吧、咖啡屋的对比,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灵活的街道设施和西方柱廊、拱券、雕塑与喷泉等景观元素的对比,营造富有趣味的街区空间,通过这种风格各异的景观组合营造独特的风景线,使这种文化的兼容性和中西合璧的特点成为步行街区的特色。同时可以在步行街区节点空间中设置大量的小品、雕塑等,使整个步行空间步步有景,移步景异,形成可连续感知的整体景观序列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赋予步行街区明确的方向性和可识别性,提升整个空间的环境质量和文化品味,让步行者充分地享受休闲文化的阳光。
结语:
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应突出特色,遵循活力和重视人们的情结原则,总之,步行街区的规划设计不只是单纯的城市结构性改造,它可以恢复城市有机功能、焕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恢复了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了城市的人文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1] 戴志中.国外步行商业街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卢文平.现代步行商业街系统化研究及理论对策框架[J].工业建筑,2004.5.
[3] 卢济威.步行商业区的交通生态历史整合[J].城市规划,2003.3.
作者简介:牛惊雷(1986-),男,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