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技》:让文字发声

2009-07-28胡善恩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09年5期
关键词:口技孟尝君文章

胡善恩

整体把握

《口技》短小精练,全文仅300余字,却抓住了3个场面,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一家四口在火灾发生前后的情景,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可见作者的写作水平已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

文章中,场面描写生动、细腻,特别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有效地烘托了表演效果。

本文以“声”为线,把声音、神韵直接赋予纸上,绘声绘色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艺人的高超技艺,使我们身临其境,叹为观止。

课文助读

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赤岭后畲(原籍福建省晋江县)。他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长大后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著有《铁崖文集》、《荔枝话》、《口技》等。

铁崖轶事

“站起来!”随着塾师不怒自威的喊声,从窗外慢慢探出一个六七岁光景孩子的小脑袋。他身上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手中拿着放牛的鞭子。

“你叫什么名字?”塾师俯下身子关切地问。“我叫林嗣环,家住赤岭后畲。”孩子用鞭子指了指不远处的村落,“我很喜欢听先生讲课,已来偷听半年有余了!”“那你就来读书吧!”“我家穷,供不起我读书!”塾师颔首捋须良久,忽灵机一动:“嗣环,请你进学堂坐一会儿好吗?”

塾师安排嗣环和众学子坐好,摊开纸笔,宣布考试。考试的结果让塾师始料未及、心花怒放,林嗣环这个从未上过学堂的放牛娃,竟以一篇妙语连珠、辞清意畅的作文,让那些乡绅富贾的纨绔子弟瞠目结舌,难望项背。

塾师发现了林嗣环的聪颖之后,不仅免收他的学费,还不时资助他上学。林嗣环自此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学业更是突飞猛进。

林嗣环第一次参加乡试以失败告终,因为主考官竟认定字字珠玑之文,绝不可能出自乳臭未干的穷孩子之手,便武断地判定为“抄袭”。 落榜蒙冤的林嗣环受尽白眼。有天早上,他像往常那样到黄井打水,可邻居们已暗相串通,故意于前夜将水桶全收进屋内。打不到水的嗣环默立井旁,对天发誓:“士可辱,志不可夺!我定愈加发奋……”忽然,井底訇然有声,井水漫上井盘。这就是“黄井祝天”的故事。至今,嗣环故居门前这眼黄井的水位,仍远高于旁侧的池塘水面,成为福建安溪县赤岭后畲的一大景观。

张潮的《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是古时人名,他是汉武帝时一个方士,后人将他当成“小说家”的始祖,“虞初”同时也成为了“小说”的代名词。《虞初新志》所收篇章大抵是真人真事,不尽是子虚乌有,所收故事的题材很广泛,一般都带有一些奇异的情节或不寻常的事件和人物,其中不少篇章运用了小品文的笔调,写出不平凡的人物故事,引人入胜。

张潮自幼“颖异绝伦,好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以文名大江南北”。一生“著作等身,名走四海”,《虞初新志》一书的编纂,奠定了其文言小说编选家和批评家的历史地位。

口技

口技是杂技节目的一种。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古代称作“相声”,是取仿声之意,并不是现代以逗乐为目的的曲艺相声。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的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

奇问奇答

文字怎么会发声?

师:《口技》原是张潮编纂《虞初新志》中,作为《秋声诗》的序言而选入的。原意是借口技艺人的“善画声”,说明《秋声诗》亦是“善画声”的诗作。而所谓“善画声”,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关于《秋声诗》如何,我们暂且不论,但是品读《口技》一文,我们却可以感受到现于纸的声响,作者巧妙地把一个个的文字变成了一个个会发声的符号,使承载此文的书页神奇地幻化出一场绝佳的音响效果,惊叹之余,使我们更觉有必要细察其中的奥妙。

甲生:描绘声音一般采用拟声词,这个我知道。可文章仅仅运用了“作作索索”、“力拉”、“许许”等三五个拟声词就模拟出那么多的声音,作者究竟是怎样做到以字传声的呢?

师:一般来说,一个拟声词仅能模拟出一种声音,作者深谙这个道理。因此,他巧妙地运用能够发出这些声音的、看来极为普通的行为动词,如,“啼”、“叱”、“呼”、“哭”、“吠”等词,把声响想像的空间留给读者,这样就拓展了声响的外延。读者借助于自己的认知,就可感受这些字词创造出的各种声响。然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历,“听到”的声音自然也就不同了,这也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作者的笔如一支神奇的指挥棒,由远及近、由小到大、从轻到重,从缓到急,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其间不乏曲折迂回,借助于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和谋篇,就把那些看似平常的文字,表现得动起来、活起来、舞起来,各种声音并出,纷至沓来,直至万籁俱发,不知其端,不能名其一处,让人应接不暇。

乙生:我认为文章中作者不仅仅是有意去描绘声音,还通过营造表演环境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传声的目的。

师:你说得对。所谓环境氛围的营造,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造势。大家都看过电影,特别是过去的抗战、反特片,编导往往会以音乐的变化来引出不同人物的出场。大家想想,鬼子进村时会出现什么样的音乐?

众生笑答:刚-刚-刚-刚……

师:对,“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就是造势。不等人物出现,就营造好了紧张的氛围,实际上编导已经领着观众潜入了剧情。本文作者也善于造势,你们看出在哪些地方作者运用了这种手法?

众生踊跃回答:

“口技人坐屏障众,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扶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文章还大量采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如,‘忽、‘忽然、‘俄而等 。”

“文章用一些比较短促的字词或句子来写,读起来有一种急促的感觉,如‘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师:太好了!同学们绝对有成为优秀导演的潜力。其实,文章的结尾处,声音戛然而止,只留下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使全文如一场来得急、收得紧的疾风暴雨,这也是一种造势。通过这些环境氛围的营造,我们才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满堂的声响。大家还记得那个“深山藏古寺”的故事吗?

众生回答:记得。

师: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作画中的造势问题。画者巧妙地运用苍茫的大山造势,体现“藏”字,但是又有和尚挑水,说明寺就在山中。画者这一造势,使意境全都体现出来了。今后,我们在写作时也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呀。

丙生:我认为文章除了以动词表声,以环境应声外,还“以静衬声”地掺杂了一些有助于声音描绘的语句。像“微闻又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梦中咳嗽”等语句,为我们描绘出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即使再细小的声响也会表现得如此清晰。

师:很好!“鸟鸣山更幽” 。“静”与“声”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无声即无静,无静亦无声,以静衬声,声才响彻。通过刚才大家的共同探讨,我们了解了文章描绘声音的技巧,不但有助于我们把握本文的艺术特色,对于我们今后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趣闻链接

鸡鸣狗盗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因才能享誉六国,有一次他出使秦国,秦王嫉妒他,便将他软禁起来,准备找个借口杀掉。孟尝君的一名食客装狗叫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贿赂秦王的小妾,让她代为说情放了孟尝君。孟尝君逃至函谷关时,另一名食客又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尝君才得以逃回齐国。这就是运用口技技能,以假乱真,求得生存机会的故事。

猜你喜欢

口技孟尝君文章
擅长口技的猎人
狡兔三窟的故事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90后口技传承人:用一张嘴还原《阿凡达》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冯谖拿钱买“义”
冯谖拿钱买“义”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