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接力“熄灯秀”
2009-07-28陈冰
陈 冰
2009年3月28日,晚8点30分。北京水立方的蓝色外壳瞬间熄灭,对面的鸟巢,黄色和橙红色灯光也逐渐变暗。
这场名为“地球一小时”的“熄灯秀”,在这一刻于全球接力上演,从新西兰开始到北美结束。如果此时你有幸正在太空旅行,将会看到一幅壮观的多米诺骨牌表演——全球24个时区依次熄灯一小时。那一刻,黑暗如盘龙过江,横扫千军万马,一路奔腾。
这个活动,起初只是一项号召悉尼居民关灯的活动。2007年3月31日晚8点,大约有220万悉尼家庭和企业响应这一倡议——熄灯一小时。事后统计,熄灯一小时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一小时,5万辆车跑一小时。很多市民反映,当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时多了几倍。
2007年9月23日,由发改委牵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7个部门共同发起的“熄灯”行动在全国七大城市展开。北京王府井、上海外滩、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西安大雁塔、南京夫子庙、武汉汉口江滩、深圳世界之窗等最富盛名的城市地标集体熄灭景观照明灯半小时。部分城市社区的家庭也关掉照明,拔掉不必要的电器电源,一起感受“停电”。虽然褪去美丽霓裳的景观建筑节电量有限,但感受能源紧张带来的“切肤之痛”、化口号为行动的力量,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行为。
在澳大利亚的熄灯活动举办了一年之后,“地球一小时”已经被确认为全球最大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之一。2008年,全球共有38个国家、371个城市、多达5000万人参与其中。全球各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如旧金山的金门大桥,罗马斗兽场及时代广场上的可口可乐广告牌等都为此而伫立于黑暗中,各城市居民也表达了对刻不容缓的环保事业的热忱希望。
终于,2009年3月28日晚8点30分,全球有80多个国家、1000余座城市、约10亿人共同创造了这个美丽的“黑暗时刻”。洛杉矶、拉斯维加斯、伦敦、北京、香港、悉尼、罗马、马尼拉、莫斯科、奥斯陆、开普敦、华沙、里斯本、新加坡、伊斯坦布尔、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多伦多、迪拜、哥本哈根……这是一份长长的、令人激动的名单。
为此,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世界上最高的酒店迪拜塔、多伦多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莫斯科的联邦大厦,以及位于罗马的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的官邸奎里纳勒宫,都熄灯一小时。位于香港维多利亚码头的标志性建筑也熄灯一小时,以表达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而素有“中国电谷”之称的保定市则成为中国内地首个官方宣布加入活动的城市。
2008年,悉尼全城在“地球一小时”内能源消耗下降了8.4%,相当于熄灭了160万只灯泡。据新西兰唯一正式参加熄灯活动的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公布的数据显示,熄灯一小时,能源消耗减少了将近13%。
毫无疑问,“熄灯秀”的宣传效果远远大于实际的减排效果。在全球的“熄灯秀”接力下,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并且用自己的方式来参与这一活动。
美国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一家钢铁公司的顾问斯蒂芬妮·韦里克,利用熄灯一小时为朋友们办了一场派对,主题是“BYOC”,即“带着你的蜡烛来”。42岁的斯蒂芬妮·韦里克有了这次经验后,决定以后每个月都在自己家中搞一次“地球一小时”活动。
2008年,随着“地球一小时”的依次来临,从斐济、新西兰到澳大利亚,再到亚洲、欧洲和美洲,世界许多著名城市的市民开始名正言顺地享受烛光晚宴。其中,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的标志性建筑大教堂在市长的主持下率先熄灯,数百名当地民众在大教堂广场观看了一部关注环保的纪录片,然后一起涌向当地的餐馆、酒吧——这里全部点上了蜡烛,举行烛光晚餐。
熄灯时刻,泰国曼谷一家饭店虽然暂时中断提供热食和需加热的饮料,但前去参加烛光宴会的人还是让餐厅爆满。芝加哥喜来登饭店熄灭灯光后,在大堂中为客人们提供发光的冰块,别有风情。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广场上,许多人抬头仰望天空看星星。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在丹麦的发言人说:“在城市里,你能看星星的日子恐怕不是很多。”
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凤凰公园,爱尔兰天文学会为人们架起了硕大的望远镜,希望人们能利用城市灯光熄灭的时刻好好观赏“灿烂的星空”。最善于利用时间的恐怕是芝加哥的一些大厦,比如约翰·汉考克中心,管理者利用熄灯时间,将大厦内数百个白炽灯永久更换成了节能灯泡。
针对如何有意义地度过“熄灯秀”时间,著名钢琴家郎朗的建议不乏幽默:“黑暗环境中欣赏音乐更能高度集中,完全投入旋律之中。那一刻,你会深受感动。”
(摘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