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隐喻联想

2009-07-27孙芳琴

贵州文史丛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言语隐喻交际

内容提要: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非言语交际中的隐喻也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从社会语言学、民俗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等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进一步提高英语实际运用的水平。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非言语交际中的隐喻研究。2非言语交际中的身体姿势及体距等隐喻联想。3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标记作用及语用现象。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隐喻语用现象

中图分类号:H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3-67-71

一引言:

1“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态语是人类交际中最常用的一种非语言交际手段,它具有含蓄朦胧美和幽默感等特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11)。我们在英语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比喻手法。“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语义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心理分析、语言心理学、翻译学、符号学以及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说明人类越来越深切的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束定芳,2000:7)

二:非语言交际中的隐喻研究:

1隐喻也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的非语言交际中,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化系统的必由之路,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略这种现象。如经济学中股市用语有:“救市、套牢、解套、平仓、清仓、重仓、轻仓、反弹、一路飙升,上扬、一路狂泻、逼空、领跑、高抛低吸、空方、做多、短线震荡、天量、地量行情、天量见天价、时间换空间、软着陆”等非常丰富多彩,又形象化的隐喻,它们在网络语言中随处可见,并且迅速地运用于股市与民间。

2中西文化中,有许多相貌隐喻。如:“眼”本指人和动物的眼睛,其后转用于“炉、桥、锁、鞋、针、心”等,有了“炉眼、桥眼儿、鞋眼、桥眼儿、心眼儿”。后来又有了一些歇后语,如:“张飞纫针,大眼瞪小眼”。“她心眼比针眼还小。”人们把这种隐喻方式叫做相貌隐喻。众多语言事实证明,人类是先认识自己,而后才按照人的形象来比喻世界的。(马清华,2000:74)英语中的“eye”也有一些典故及隐喻的用法,如:A.A birdseye view(俯瞰、概况),an eye-sore(刺眼的人和东西),an eye-opener(使人十分惊奇的人和事物),eye-wash,all eye-wash(吹牛拍马、骗局、表面文章),to make eyes at(送秋波、以目传情),a blue eyed boy(女人心爱的人、亲信、受宠的人),to see with half an eye(一眼看出、一目了然),by ones eyelids,to turn a blindeye(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等。(孙芳琴,2006:130)以上例子可见一斑,人类利用身体器官来隐喻事物的习语及短语数不胜数。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隐喻都是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所建构的,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因而在相同与不同的文化中逐渐得到认可。由此可见,我们赖以生存的身体语言隐喻无处不在(Lakoff,1987,1991),而非言语交际中的隐喻也随处可见。这是因为我们思维的隐喻性,其重要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Lakoff(1987)和Johnson(1987)提出的经验现实主义就是为了能够填补这一空缺。”(蓝纯,2005:75)

3中西文化语用中,修辞学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喜用象征性语言,即隐喻或非语言交际来进行交流,也叫做第二层次的交流。例如:在民间婚礼中,常常撒红枣来招待客人,这不仅因为它是“红颜色”;象征喜事吉祥如意,还因为“枣”与“早”谐音,隐喻“早生贵子”。“吃醋”这一生活日常用语,同时又是男女恋情方面嫉妒的委婉用语。“云雨”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却成为男女性行为的隐喻(中国文化象征词典、1990:2)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经常遇到这些隐喻对比研究,如:《走遍美国》的婚礼中,新娘要穿戴上一些新的和旧的头巾与项链、手链之类的东西以表示怀念娘家与憧憬新的生活。美国人有时喜欢送给朋友一盆绿色的盆景来向朋友表示希望友谊长存。(2002:35)

4汉语典故、谚语、熟语及寓言中,也有许多非言语交际行为,如:王德春教授在他的早期著作《词汇学研究》中提到的:“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揠苗助长”、“黔驴技穷”、“一落千丈”、“一落千里”、“顺藤摸瓜”、“眼高手低”、“大题小做”、“上蹿下跳”、“异口同声”等。我们从这些词语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隐喻意思,“例如:‘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是指绘画或写文章时,在最重要处着一笔,便觉生动传神…,但与其相像的另一成语‘画蛇添足则是指不必要的附加之笔。”(王德春,1983:107)另有一成语“鹤立鸡群”含有在一群人或事物中表现突出之意,暗含有嘲笑、幽默、诙谐及表扬的意思在内。还有一些熟语: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小不忍则乱大谋”、“赔了夫人又折兵”、“山雨欲来风满楼”、“宰相肚里能撑船”、“情人眼里出西施”、“三个女人一台戏”、“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人行,必有吾师、“三思而后行”、“新官上任三把火”等,(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园,2003:178)谚语里也有许多这样的隐喻,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鲁班面前弄斧、关羽面前耍刀”等。(常,1995:62-64)由于篇幅所限,此处就不一一而足了。从以上例子我们可得出结论,在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中,这些修辞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然而我们应该时时注意它们的言下之意,在非语言交际中特别注意它们隐涵意义,在遣词造句时更应注意它们之间内隐之意。这样才能如鱼得水地使用好这些修辞。

三、非言语交际中的身体姿势及体距等隐喻联想。

1非言语交际中的隐喻含许多方面,如:手势、身势语言、颜色词隐喻、灯光、图画、人的体距、服装、符号、各种不同类型的标识隐喻等。毕继万著的《非语言交际》一书中有详细的阐述,我们就不一一展开。本文拟就中西方教育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展开研究。西方人在课堂教学中喜欢标新立异,从亚里斯多德时代就常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常以生动活泼的面部表情及身体肢体助说话。为师者或立于教室中央;或立于讲堂前面;或与学生在明媚的春光下坐在绿茵上或河边等野外大声争辩学术问题。上课时学生可以随便大声插话及提问打断老师的教学,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在东方文化中是忌讳的,记得同笔者一起留学美国的一位广州某大学的教授就极不赞成这种有损“师道尊严”的行为,实际上美国的教学大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运用了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也符合西方的国情与教育规律。

2在英美国家的学校里,有个“Office hour”,译为“办公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有问题需要交流,必须在上班时间先预约“Office hour”,大多数教师每周有二到三次“Office hour”,这一时间是用来为学生个别答疑、交流、检查作业及论文完成情况;或解决社会性、家庭、甚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如办公室里已有同学或教师在交谈,你就得耐心等待,因为英美文化里非常强调“私人领地”,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学生要拜访老师,必须提前预约,教师请学生吃饭,也要预约,否则要吃“闭门羹”的。英美教师上班与下班时间分得很清楚,很少有人把活拿回家去做,特别是周末法定的休息时间,那是与家人,亲戚朋友开心逸乐的时间,外国人宁愿平时在办公室加班很晚,也不愿意把工作带回家。而中国教师常到宿舍里探望学生,甚至叫学生起床、上操、上课、吃饭等。在说英语国家教师是不会轻易到学生宿舍去的,特别男教师去探望女学生。学生也不欢迎教师去,认为这是干扰他们的个人生活。(胡文仲、毕继万。1999:158)

3中英教师之间在衣着问题上也会出现文化误解甚至文化错误。如:中国人在非正式场合单穿衬衣时有时不将衬衣放进外裤内,有时还会将衬衣长袖卷起来,下雨时常挽裤脚以方便自己,中国人认力是正常的。英美国家认为这不合着装要求的。反之,英语国家女教师穿着拖鞋或木屐(clogs)可以走进课堂甚至正式交往场合,中国人却觉得有伤大雅。总而言之,中英国家的教师上课时都应衣着整洁,一般来说,教师的服装应简洁大方、自然庄重,不宜太鲜艳妖娆。应该素雅、含蓄、大方。(胡、毕,1999:152)

4近体距离(proxemics),包括个人领地和人际体距,西方国家基本遵循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创造的近体学理论。霍尔认为,空间的变化可以影响交际,起到加强交际的效果,甚至可以超越言语的作用,起到隐喻的效果。因此,人们交谈时相互间的距离及其变化是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英美国家文化中对体距很讲究,一般不愿出现在拥挤的人群中,排队时中间要隔开两至三人的体距。而中国、拉美、阿拉伯、日本等国的人民,将自身范围仅限于本人身体,中国人在拥挤的情况下也只是内心回避而已,因为我们对拥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于在受到他人身体碰撞时,也无自身受到侵犯的感觉。这也因为这些国家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所致吧!在美国等,近体距是亲人或爱人之间表亲热或爱情的行为。

5相互触摸:学习和研究触摸语言有助于认识其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触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从社会功能来划分,相互触摸可以分为职业性、礼节性、情爱性、冲撞性及侵犯性触摸等五种。如:医务人员为病人听诊、检查身体和按摩等都要接触病人的身体;再如理发、按摩、修脚等服务行业的人员也要接触顾客的身体,这叫职业性触摸,再如:人们为表现礼貌和友好在出席会议、谈判、宴会时等需要握手、拥抱、及亲吻等行为举止。情爱性触摸可分为友情与爱情两种,如后者是发生在夫妻、情人、亲人之间的亲吻、抚摸、依靠、扶持、拥抱、牵手等行为。在交际的过程中,如想缩短双方交际的距离,表明愿意与对方交往,交际双方在可以触摸的近距离内交往,易于沟通思想、彼此理解和促进友谊。但要注意一些禁忌,例如:在美国大学里,教师做完一场生动精彩的演讲后,学生不能直接去拥抱老师,但如果学生取得了什么成就,教师则可以拥抱学生。在中国,晚辈不可拍长辈的肩和背部,下级对上级也是如此。(李杰群,2003:152-156)在美国,你最好不要主动去搀扶陌生的老人与残废人,他们都比较独立,那样做会很伤他们的面子。在西方,90岁的老太太还独立旅行,不愿麻烦人。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思考问题时,会用手捂住耳朵以避免干扰。长者会轻拍晚辈的头;朋友相见,亲切握手甚而拥抱,亲人久别重逢会喜极而泣,或紧紧拥抱在一起。人类通过这些非言语行为,传递和表达各种不同的信息与隐含的意思,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情人节,给自己的爱人或情人送上一束玫瑰花表示一下,也是很惬意的事,婚姻有时也需要善于经营。

6英语国家人视衣着为个人私物,不准别人轻易触摸。中国人见别人穿一件好衣物,就爱摸一摸,更有甚者,还要询问别人衣物购自何处,价钱多少,这在英美国家是大忌。在中国宾馆里,服务员可以随便出入客人房间,在英美国家,旅店客房是客人的私人领地,服务人员不经容许无权进入室内。(胡、毕继万,1999:81,82)在西方,未经许可,不能随意翻动子女的抽屉、书包、信件及其他私人物件。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许多家长喜欢翻看其子女的私人物品或信件,这在西方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卑劣行为。

四、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标记作用及语用现象。

1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在两千年以前就十分重视非语言交际行为,他主张人们多用姿势容貌方式进行人际交流,提倡人们与别人交际时先要“察言观色”,见什么人做什么姿势。荀子也提出人们要“礼恭”,“辞顺”,“色从”后才能交流。中国人历来研究在交际时不仅做到言行质朴,而且要做到气度温和,用心善良,姿态恭敬。”(贾玉新,2002:447-448)所谓的“辞顺”,“色从”在语用学里就是一种修辞手段,常用隐喻、提喻、换喻及委婉的非言语交际来表示。如:在商业谈判中,你只有心平气和地提出你的要求,才能得到对方的交际认可,如果你怒气冲天,你与别人的谈判只会不欢而散。面带笑容是最好的攻关手段,运用礼貌语言才能使对方认可你,“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中外都遵守的策略。在所有的谈判中,必须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及着装得体大方。

2贾玉新教授提出:非语言行为是社会关系的标记,它标示着交际者的“权势”与平等关系,如:中国古代时大臣们向皇帝行的跪拜礼,学生向私塾先生行的大礼,旧时妇女向自己丈夫、公公等行的万福礼等。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能从人们的着装、人们的面部表情、手势、身势、体态、眼神等看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性别、出身、受教育情况、兴趣爱好、职业等。如亲吻是世界上一种公开的爱情语言,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种体态语言十分丰富,绝不是千篇一律的。亲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类表礼仪、友情的(ceremony and proprie,ty)。一类是表亲情的(affection),第三类是表爱情的(love)。它们中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语用含义。

3不同的文化中也有不同的非语言行为,如东方人表示亲热时很少拥抱对方,而西方人在许多社交行为时都有这种举动与欲望,如:见面或告别时。相同的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示不同的内涵,如:握手时对英国人来讲是“某种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开端。”(Hudson,1980)但在东方文化中它可能是“亲密关系”的表示。(贾玉新,2002:453)西方人在婚礼时新娘喜穿素白的婚纱裙,连头纱也是白色的,而东方新娘常着大红色的婚纱,当然,目前年轻人也常改为学习西方的婚俗习惯着白婚纱了。

4不同的文化之间非语言行为的表达意义及功能差别很大,有时会有很多的功能变异,如:在阿拉伯文化中,送手绢是让人伤心哭泣,送剪刀是剪断两人之间的友谊。中国古代时送手绢与贴身衣物是表示确立恋爱的关系,鸳鸯戏水象征恩爱夫妻及男女交欢,棒打鸳鸯比喻夫妻被迫分离。鸿雁遍野隐喻灾民流离失所。(王国安、王小曼,2003:177-179)但要注意一些谐音词的隐喻意义。如:送“伞”是“散”的谐音词,送“钟”是“终”的谐音字,这几样东西最好不要当成礼物送人。“乌鸦嘴”一词用来责怪那些随便说话而出言晦气的人。更有甚者,有仇人在别人结婚时送“棺材”、“花圈”等物是极端不吉利及损人不利己的恶劣行为。而在美国,“龙”是一种邪恶的动物,送礼物时必须禁忌送“龙”玩具给别人。

5我们在非语言交际时,要注意许多禁忌。如:民间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语言忌讳。船家忌讳“沉”、“翻”、“帆”、“住”、“抛”等字眼,怕船“沉下”,船“翻帆”,船“停住”,船“抛锚”等不吉祥的字样。商人怕折本,故广东人把“猪舌、牛舌”改成“猪利、牛利”。北方旧戏班子忌讳说“散、伞”,因为散班对戏班来说无疑是一场大灾难。民间有一说法,认为“桃”与“逃”谐音,一说出会导致逃荒要饭的,另一说法认为“桃”为辟邪之物,院有桃树,表示为凶宅,不吉利。(张廷兴,2000:177)

6注意谐音文化。河南人盖房子最理想的是用枣木作背,榆木作梁,杏木作门,它的隐喻意思是“早积余粮幸门开”,图个吉利。(刑福义,2000:310)如:鱼——年年有余,民间过年时一定得有一条大鱼,且不能吃鱼头和鱼尾,表示有剩余。羊——旧时以羊为聘礼,取吉祥之意。六——溜之大吉:东北地区忌上六个菜待客。书——输:打牌与打麻将之人禁忌别人送书做礼品。桑——丧:民间院里不栽桑树。(张廷兴,2000:62-63)梨——离:夫妻之间禁忌分梨吃。四——死:民间忌讳这一数字,如:台湾人忌讳住四楼,十四楼,只好把这些楼层低价出售或直接越过不计。在英美国家,公共场合禁忌大声喧哗,就连吃饭时也应注意不能吃出声音来,否则,别人会觉得你极无教养。

7刑福义主编的《文化语言学》谈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中避免身体接触,如果发生身体接触似乎就沾污了神圣的、高贵的礼教,就有损尊严,有失面子。不仅稽首、顿首等跪拜礼如此,其他如鞠躬、作揖、万福等礼都无一例外地显示了这一特征。握手礼是一个例外,它来源于西方文化。西方国家则相反,他们的礼是以平等互利、身体接触为其特征的。西方世界常用的握手礼、拥抱礼、吻礼等都是双方身体的直接接触。这种注重情感、自然流露的礼节没有人为雕琢的痕迹,它与西方入主张的个性解放、自由竞争、个人主义、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的思想之文化背景是一脉相承的。(刑,2000:450)

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讲解语言点时,也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传授文化词汇与非语言交际的一些特殊用法,并刻意地做一些跨文化交际的比较以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并注意非语言交际中一些谐音文化及隐喻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能力,以使他们娴熟地运用好这门语言。

责任编辑王(丷/干)勺

猜你喜欢

言语隐喻交际
情景交际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交际羊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关于冬天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