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探究

2009-07-27张海鹰

理论观察 2009年6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民俗

[摘 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何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是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关东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体系完备、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关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保护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可持续开发利用,进而提升关东民俗文化的旅游品位,使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促进东北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关东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6-0009-03

由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龙江省旅游局和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就要拉开帷幕了。关东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有助于促进齐齐哈尔民俗文化、冰雪文化、雪鹤文化、绿色美食文化的有机融合,并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关东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可以加强关东地区旅游合作,整合区域旅游文化精品,进而叫响关东文化旅游品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商业化、庸俗化、趋同化和民族价值观退化等现象普遍存在,民俗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对于民俗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显得比任何时期更重要。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关系到民俗文化的生存和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内涵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民俗包涵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民族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民俗可以分为五大类:一是物质民俗,包括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生产民俗、交通运输民俗;二是社会民俗,包括节日民俗、岁时民俗;三是礼仪民俗,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四是精神民俗,包括巫术、宗教、信仰、民间禁忌;五是口承语言民俗,包括民间文学传承、民间艺术传承。民俗是一种区域性极明显、渗透性极强、涵盖面极广、内容极为丰富的人文现象。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特殊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事物。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文化教育内涵对中外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随着人们“求新、求异、求乐、求奇、求知”等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强,民俗文化旅游以其独有的特性越来越受到旅游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以鲜明的民俗品格、独特的文化内涵、浓烈的原始气味、神秘的传承色彩、厚重的历史氛围、显著的地域差距、欢愉的生活情调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给旅游者以独特的文化享受,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和感召力。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概念和旅游形式,对其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二、关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人类的文化活动产生、发展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因而,必然与地域环境息息相关。文化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加以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可以被视为“环境的人为部分”。以地域为标准,中华文化可以划分为关东文化、草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宁夏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黔贵文化、京派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徽州文化等二十几个地域文化类型。

关东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范围广且内涵也很丰富。关东文化是明清以来在我国东北地区所形成的地域文化。从现行的行政区划来看,关东地域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区,即我国的东北地区。古代东北人民多以游牧、渔猎为主,从事定居农业少,因此迁徙无常,在各部族进行迁徙、流动过程中,各民族之间不断融合。从明清以来东北地区的民族构成包括汉、满、蒙、朝鲜、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少数民族。到清末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扩张和侵略,又融入了俄罗斯和日本的人文因素。因此,在物质文化方面,东北地区不仅有中国古典建筑,还有满族、蒙族等少数民族建筑,同时也留下了一批俄式、日式建筑,使很多城市成为多元文化之城,例如齐齐哈尔扎龙村有近百年的满族民居、梅里斯区有民族特色鲜明的达斡尔族哈拉新村。哈尔滨市的教育书店体现了17世纪巴洛克建筑艺术、中央商城是18世纪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典范、马迭尔宾馆具有19世纪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在长春市也可以看到旧俄时代和日本风格的建筑。在精神文化方面,关东地区不同民族在语言、礼俗、服饰、信仰等方面,呈现不同的行为模式。仅在宗教信仰方面,关东文化就体现出以传统的儒、佛、道为主体,同时,伊斯兰教、萨满教以及新教教、东正教、天主教兼容并存的形式。东北地区原汁原味的多民族、异国风情,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行为文化方面,辽阔的地域、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流动不定、世世代代的狩猎、游牧,形成了东北人自然剽悍、性格粗犷、雄健豪迈、乐观质朴的民风特点,使关东文化以豪放、旷达、质朴、宽厚包容、绝少排他性而区别于其他的地域文化。东北人朴实待客的民风对旅游者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我国的东北自然条件严酷,寒冷漫长的冬季,造就了东北地区与众不同的独特饮食习俗、居住取暖习俗、服饰习俗、冰雪交通及娱乐运动习俗。近年来,东北的冰雕、雪雕、冬泳、滑雪等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均稳居我国榜首。北国的冰雪风情对异地游客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关东文化是多民族、多地域文化的聚合体,关东地域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生产文化、宗教文化、戏剧等方面的影响之深远,覆盖面之广,发挥作用之大,除中原文化以外,其他任何地区的文化都不能超越它。地域民俗文化是存在于某一独特地域和人群的独特产物,具有原生态性、民族性、地方性和不可再生性。在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和强势的商业文化猛烈冲击传统文化的今天,对地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特别注重合理的保护。

三、关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化开发扭曲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严肃的科学工作,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出发点,游人喜欢看到的是原汁原味、朴素、自然的民俗活动,以体验和感受民俗文化的特殊魅力。但一些地域现阶段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并没有把握好这个原则,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民俗表演和旅游文化产品也与民族的原生文化相差较大,旅游活动缺乏新意、创意与个性吸引力。

2.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保护意识

旅游开发实际上是多元文化的交汇行为。大量旅游者从外界带来的不同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冲击着民族地区

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当地的居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发生转变,进而影响其行为习惯。一些体现着高尚伦理道德规范的传统礼仪习俗被逐渐废弃,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消退。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显得比任何时期更重要。

3.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

关东地域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底蕴丰富,有浓厚的东北文化意境,这里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东北人独具的文化魅力。但目前开发只是简单的观光性旅游,尚属于初步开发阶段,其投资力度和基础设施力度,多属于浅层次的开发。一些优秀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没有深层次发掘其文化内涵,没有给游客可鉴赏、体验和感受的载体,没有充分体现关东文化的精华,这显然跟不上国内外旅游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步伐。

4.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滞后

旅游商品是旅游资源创汇、创收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大旅游环境容时量的有效途径。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时往往容易忽略“购”这一重要环节,没有开发出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目前很多地域旅游纪念品几乎都被外地商品所占领,外地游客来到旅游地买不到与各种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配套的旅游纪念品。

四、关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构想

1.坚持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开发原则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以保护思想指导开发、规划和管理工作,避免优秀民俗文化遗产遭受劫难。要充分认识到民俗文化在民俗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要只是单纯地盯在眼前的经济利益上。在有可能性、现实性、操作性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选择在民俗文化相对集中分布而又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地区建立民俗生态旅游区,有限制地向游人开放。民俗生态旅游强调将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发展民俗生态旅游是目前既能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又能避免民族文化的“商业化和庸俗化”的最有效的方式。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开发过度,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造成“发展性破坏”。发展是可以持续进行的,而文化的消亡将无法弥补。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果。

2.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和真实性

民俗是民间群体生活的体现,它的最大吸引力就是淳朴性和神秘性。认识不同地域民俗文化、体验其真实生活是旅游者的真正目的。民俗的特色与生命就在于它的本色,不能因为它的原始、古朴而对它进行刻意地修饰。一些民俗活动必须在特定的地点和日期进行,要珍视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有关浓厚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的人文资源,如果把它们改成千篇一律的大众化东西,那就失去了它真正的价值。一定要杜绝牵强附会或标新立异,克服再现民俗而不按民俗办事的现象。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就地取材,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的面貌,体现其原始特色,切忌不可跟风模仿。民俗的神秘性决定了民俗旅游的开发利用必须寻根探源,分析不同时期的历史因素和变化特点,然后才能因势利导,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

3.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民俗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游客所带来的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当地居民的价值取向,许多古朴的民风也会悄然改变,民俗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将会受到挑战。保护民俗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排斥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不与外界接触,这个民族不会获得发展。民俗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不完全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面对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文化,民俗文化应采取包容、积极的态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使本民族文化获得发展。在批判中继承,在选择中借鉴,在创新中求发展,是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在开发的同时,还应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传统文化的不可再造性和独特价值,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文化事物要保护和弘扬,不能以牺牲民族传统文化来发展经济。民族文化资源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淀,尽管有些内容与当代社会不相适应,但有相当多的成分在当今和今后都会发挥积极作用。保护民族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存人类文明的结晶,保存历史,留住人类创造的足迹。树立正确对待本民族与旅游者间的文化差异态度尤为重要,在正确的文化观念指导下的居民才能客观看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盲目迎合与模仿。

4.加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立法保护

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确保民俗旅游开发、利用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建国以来,国家制定的一些民族法律法规中有不少关于保护民族语言、文字、习俗、文物的规定,但是关于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民族文化资源中只有民族语言文字、部分民族文物等少部分民族文化资源有相应的保护法规,而饮食用具、古老的生产工具、手工制作品、民族器乐等大部分民族文化资源还没有相应的保护法规,民俗文化内容广泛、类别繁多,要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必须根据不同的类别采取相应的立法保护对策。东北地区要确定民俗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遏制民俗的被同化趋向。

5.民俗旅游资源要与其他资源开发有机结合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应该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只包括风土人情方向,旅游资源不同类型的有机组合可增强资源的吸引功能。自然风光(冰雪、湿地)与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也会产生良好的旅游效应,增强民俗旅游的生命力。旅游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为了使民俗旅游持续发展,还必须加强旅游相关设施的建设。同时,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要注重区域之间的联合,随着电视剧《闯关东》在全国各卫星频道热播,“闯关东”、“游关东”形成热潮。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整合包装“闯关东”主题产品和“闯关东”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利用“到黑龙江走亲戚,回山东看老家”这个主题,开展相关地域的联合旅游开发。区域联合开发可以是省内联合、也可以是与省外联合,这是双赢的开发举措。

6.创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静态开发是指以游客静观或踏看为主的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要形式。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建立的达斡尔民族风情园、水师营满族镇等民族村就是应用了这一模式。这类文化村,既可以使游客增长知识,又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动态开发是以游客参与或半参与特定民俗环境中的活动为主的开发模式。游客可参与当地人的歌舞、饮食、竞技、曲艺等生活和游戏活动。东北地区有许多特点鲜明的、吸引力大的民俗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敖包大会,还有其他各民族的节日和婚礼,都可开发成为参与性很强的动态产品。

7.重点开发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资源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力,民俗的地域性决定了民俗旅游必须发挥民俗的地方特色。关东文化最引人关注的是满族传统文化,特别值得开发的是满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体育游艺文化和居室文化。另外,鄂伦春民族在我国境内仅有八千多人,大兴安岭分布有一千多人,建于十八站的鄂伦春族乡,至今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民族习惯。还有,位于同江市东北部的赫哲族村,也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东北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泛,没必要也不可能全部开发。因此要在深入调研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评价和统一规划,重点开发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有较大的环境容量、资源组合优势较高、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的区域旅游资源。

8.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目前,东北地区的许多高等院校均已设立了相关的历史、地理及旅游等专业。我们要积极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注重培养民俗文化研究及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提升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品位,合理开发、科学规划,以满足社会对行业管理、研究人才的需求。

9.开发民俗旅游商品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具有民族色彩的民俗旅游商品,既是民俗文化旅游的主要对象之一,更是旅游购物的主要内容,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俗旅游商品开发要坚持特色原则、有文化内涵原则和便于携带及档次兼顾的原则,切忌雷同化和低品位开发。东北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想在国内创出品牌,还必须依托东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挖掘推出一批优势旅游项目,组织专家搞好前期论证、规划和包装,建立旅游项目及资源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来投资以加强其硬件设施建设。

总之,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地区经济,已成为旅游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凭借多元的民俗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在保护的基础上,提升关东文化的旅游品位,使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把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东北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海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4,(02).

〔2〕张海鹰.齐齐哈尔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6,(03).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民俗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
辽宁锦州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品牌定位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