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雪点燃的精神火炬

2009-07-24傅异星

创作与评论 2009年3期
关键词:救灾冰雪作家

傅异星

一、重现芙蓉国里抗冰救灾的全景画

作为一位文学的专业读者,以冷静理性的眼光审视文本,既是专业训练的需求,亦是长期滥读的心理惯性,然而当展开《人民,只有人民》一书时,我的心时时随着作家澎湃的心潮而涌动,我的眼眶因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而湿润,2008年初湖南人民抗冰救灾的场面借着一本书铺天盖地地复活在我的眼前。

扣人心弦的故事、激荡热烈的情感、饱满华丽的语言、铿锵有力的叙述节奏,作家调动写作的一切才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救灾十万火急的紧迫性。随便翻看书中的哪页,我们都能被书中紧张的气氛所感染,跟随作家进入一个个众志成城的抗冰场景。从政府高层第一时间的果断决策,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火速坚决的执行;从人民解放军的除冰会战,到灾区群众的团结自救;从总理的一线指挥慰问,到民营商人的壮烈牺牲;作家的笔力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示了政府、电力、铁路、公安、医院、军队、工商、媒体、酒店、环卫、各行各业人们的协调一致、抗冰救灾的全景画。在抗击冰雪的过程中,作家的采访行程达2000多公里,足迹遍及两省、三市、近20个县镇,走访了30多个相关部门。她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个个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上可歌可泣的事迹,再现了湖南人民在严峻的雪灾前从不畏惧、敢办难事、敢打硬仗的湖湘文化的人文品格,歌颂了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仁大义的民族精神。

面对纷繁的叙述对象,作家是智慧的。她分别从“智”、“勇”、“责”、“义”、“情”五个方面入手,一层层地叙述人们在灾难来临之时的高尚情操。在她看来,这五字所代表的湖湘文化的精髓是湖南人民取得抗灾胜利的精神基础。结合抗冰救灾的现实,作家给湖湘文化的精髓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决策,沉着应对的务实精神(智);攻坚克难、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勇);万众一心、共赴危难的团结精神(责);奋勇担当、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友爱精神(情)。作品的每一章围绕这五种精神分头展开,纷繁的事例据此在各章中得以有序编排,这种大气、巧妙、紧凑的构思结构,将全书的精魂——抗冰精神——放在了最容易被读者直观把握的层面。一展开书页,读者的心就被作家歌颂的精神所深深揪住。

作家是诚挚的。在冰雪现场、在深入的采访中,作家经历了火热生活的洗礼,接受了真情大爱的净化,这是一次精神超越与自我蜕变。她灵魂的感动变成了喷薄而出的创作激情,然而此时,一个一个细致描摹的故事还不足以表达她的情怀。她巧动心思,专门开辟《本章综述》、《主编思想》等园地,分别从国家的、历史的、人性的、民族的高度,以滚烫炽热的文字直抒胸臆地议论、赞美人民的大爱和大美,从不同的角度彰显了抗冰精神的伟大意义。她丝毫不担心那些议论是否恰如其分、那些赞美是否夸大其辞,因为赞美来自她亲身的感受,发自她受到洗礼的心灵,她像一个抒情主人公,尽情地表白情难自抑的心灵震撼。她忘我的投入,诚挚的歌唱成就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精神画卷。

作家又是巧妙的,作为一名网站主编,她第一次将网络带入报告文学,创造了报告文学的新形式。一方面,在每一章的开始,作家开辟《网上目击》栏目,专门集中载录抗击冰雪过程中网民的与本章主题相关的言论。另一方面,在某些章节的行文中,她又恰当地将网络上人们的冰雪日记作为叙述的线索,将民间视野与作家视野完美融合。正如有关学者在序中所指出的,这些网络资源“成为了作品价值的亮点和支点”,它们既是作为抗冰救灾的一个方面内容来呈现的,又是作为作家有关观点、叙述的证据而存在的。从这个角度讲,它们使得作家用心描绘的这幅全景画更加生动丰富、真实可信。

二、唱响“大人民”的英雄赞歌

在以《雪地阳关,共和国“大人民”概念》为题的主编思想中,作家真挚地写道:“好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总书记,总理,人民视他们为当家人。对他们的最高褒奖就是:他们是人民一员,他们——就是人民!”是什么让一个出入酒店吧厅,创作多为浪漫的时尚女作家改变浅斟低唱转而高亢的主旋律?如果说,人民是文学永恒的叙述主体,那么作家第一次言词振振地将政府官员纳入人民的范畴作为歌咏的重要对象。在笔者看来,这是本书一个值得仔细品评的亮点。

当然坚韧不屈、无私奉献的百姓同样是作家要歌颂的。那些身受重灾、却将救灾物资全部送到旅客手上的郴州人;那些冒着风雪深夜在高速路破冰,以人力推集装货车上陡坡的村民;那些倾尽自家年货,扶老携幼为滞留司机送去温暖的周边群众;那些为了早日通电而舍生忘死的电力工人,那些不远千里自费救灾的他乡义士,是他们奠定了胜利的群众基础。那个用手电筒无声照亮邻居前行的姑娘;那个过年挖菜、放弃团圆、让他人吃上新鲜蔬菜的老农;那个步行上百公里,寻找生病女友的小伙子;那个在冰冷夜晚为妻子温暖被窝的丈夫;是他们一点点滴滴的行动汇集成了融化坚冰的暖流。作家的目光既注视着影响抗灾胜利与否的宏大的决战场面,也不遗漏普通的生活细节,她描写的聚焦点始终是平凡人伟大的牺牲精神和可敬的人性光辉。

然而作家意识到,在面对毁灭性的大灾害时,“亲情、友情、爱情,冰雪中只是一段情。党情、国情、民族情,才是最有力量的情。”3900多万人受灾,基础设施重创,无水、无电、与外界的通讯、交通阻断,灾害的严重性出乎人们的想象。如果没有中央政府在第一时间吹响抗冰救灾的集结号;如果不是中央政府将民生问题摆到国家行动的首位,灾难的结果可能无人能想象!严寒之中,上至国家总理、省委书记,下到乡镇干部,地方各级大小领导以及无数共产党员、军人战士,他们彻夜辛勤,冒雪前行,无非就是为了让灾区的人们过上光明、温暖、平价、团圆的新年。看着一个个烈士的事迹,鄙陋如笔者,有时想:为了一线光明,需要或者值得那么多电力工人舍生忘死吗?可是一个国家政府,一个执政党,能将民生置于政治的首位并率先士卒、竭尽其力,其真诚确实令^敬佩。

作家的赞歌是一个灾区百姓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就如作家所比附的灾情就是一场战斗,如果没有高屋建瓴的斗争战略,如果没有全盘考虑的整体协调,每个战区各自为阵,那将遗误战机,或者付出更大的代价。在抗冰救灾中,正是有了一个伟大的人民政府,一个为民的政党,百姓才有了主心骨,才做到全国上下一盘棋,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正是党和政府联合各方力量从人力、财力、物力、精神给予灾区多方支持,灾区人民才安全地、以最快速度取得了全面胜利。抗冰救灾无疑是一曲“党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和谐乐章”。

作家的赞歌同时也是树立一杆精神标尺,为后来者的行动提供参考的依据。如作家所说,衡量官员的标准,自古就是“德”、“才”二字。在民众生死危难之际,官员能挺身而出,指挥若定,妥善安排,民众就能逃离灾难

的渊薮。历史的经验也无数次地证明,天灾无不包含着人祸的成分,一个政权的民主程度左右着灾情的严重程度。作家书写的英雄榜样,或将鼓励更多的后来者沿着前人的足迹奋勇前进,或令更多的为政者反省对民众的“用情程度”和对抗灾情的“应急能力”。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人民在文明演进的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需要执政为民的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团结一心、共赴危难,克敌制胜。

三、传扬民族精神的熊熊火炬

冰雪的肆虐让人民的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生活一度陷入惨烈的困境,然而民众的爱心、责任心、道德心却空前高涨。也许我们在常规的生活中会斤斤计较点滴的付出,会对某些需要帮助的人漠然视之,会对奉献、无私等词语嗤之以鼻。然而美好的情愫并没有被日常琐事所消磨,冰雪中一幕幕互助互爱、无私奉献的人间真情,让潜伏在人们心底的感动、爱心破冰而出,它们像春天里的小草一样快速生长,使越来越多的人汇入这一场爱心、奉献的大接力中。正如有评论指出,雪灾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光辉其实并未泯灭,而是深藏于人们内心,只有当某种特定的介质突然闯入我们的生活,并引起我们强烈的心灵共鸣和震颤之时,人性中的闪光点才会一发不可收地爆发,含着战无不克的能量。”(向迅《讴歌人民的大爱和大美》,《文艺报》2009年3月14日第二版)对于那些加入、关注抗冰救灾的人们来说,这一场战斗不啻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精神洗礼。

本书不吝笔墨的讴歌最终能转化成一股动人心魄的力量,源于作家抓住了人性升华的那些美好契机,呈现了这场精神壮举如何从丝丝缕缕的感动发展成为普遍的爱心奉献。在大灾大难面前,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但是平常人在英雄的榜样作用下,能迈出不平常的步伐;不是每个人都急他人之所急,痛他人之所痛,但是很多人都有知恩图报的心理;关爱理解他人,必然也得到他人的理解关爱。在军队与人民,政府与百姓、上司与员工、党员与群众、英雄与常人的种种故事中,作家正是从人们相互关爱、相互鼓舞、相互理解的细节,写出了一个个普通人精神升华的朴实故事。无非是对员工的一个关爱的问候;无非是为路人送去一杯热水,一碗热饭;无非是坚守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然而在非常情况下,这些平常的生活场景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采访,给予作家走出个人小圈子,贴近冰灾前沿的机会;也给予作家接受真情大爱净化的机会。在艰难的采访路途中,无数次的感动中,作家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洗礼,她将坚韧、无私、奋勇的抗冰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实质,“我相信,这会是我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我深知,这会是我今后创作的巨大改变……跨越之后,是自我超越!”她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文学工作者的责任是“传诵美的传诵,互动温暖的互动”,她要“将这些真情故事一轮一轮的传播开去”。灾难时期,余艳借助自己主持的湖南作家网在6万网民中做了一次“冰雪大爱的传诵接力”的活动,全天候立体报道灾情和灾区的动人事迹。灾难过后,她放弃所有内务外事,潜心思索,闭门创作,将满腔真情凝结成这部3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完成了对中华民族精神高度的一次记载,将发生在三湘大地上的精神传奇传播给了更广大的人民。

作家深知,五千年文明铸造民族精神是取得抗冰救灾胜利的最大的软实力。作家相信,有很多人像她一样,从奋战在灾区一线的普通人身上收获了无限的精神动力,重新思考生活,认识自我。这是民族精神能够代代相传的火种。作家希望,当时间的深海销蚀了人们的苦难记忆,淹没了那些热火朝天的感人场面、那些舍己为人的烈士面容,这个用不幸换来的珍贵的精神资源能被社会珍惜,人们能将升华的人性积累起来,延伸下去,成为进一步净化道德、健全社会、推进文明的动力或源泉。2008年初冰雪尚未成灾时,我恰巧坐着北上的列车离开了大雪飘飞的湖南老家,呆在温暖如春的东北室内,我暗自庆幸没有陷入那场灾难。缺席现场,对于寒冷、对于灾情的记忆只不过是些逐渐依稀的电视画面,对于亲人们曾经历的一切我几乎无感无知。而现在我要感谢作家饱满着激情与真情的文字,它使我的精神受到了一次撞击,当她将那些动人的瞬间定格在书中时,它们也定格在我的心上,当然还会定格在更多人的心上。

猜你喜欢

救灾冰雪作家
作家谈写作
It’s Snow Time!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我和我的“作家梦”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冰雪幽默来袭
救灾“吉祥鸟”
貌似冰雪的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