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红
2009-07-24余未人
余未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611
类别:民间音乐
编号:II-112
项目名称: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调)
发布时间:2008年6月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惠水县
简介:《好花红》是一首曲调悠扬、抒情风格浓郁的布依族民歌,已在黔南、黔中布依族地区流传数百年。
20世纪50年代,我有过一段“追星”的小史——在贵阳市南明堂附近,经常能够见到一位着少数民族盛装的女歌手罗秀英。她是惠水人,在北京的某个歌舞团唱歌。听了她在电台里播唱的歌儿《好花红》,我和同学们都为那婉转悠扬的曲调所陶醉。并常常尾随在她的身后悄悄模唱。
《好花红》是在布依族民众中流传很广的一支名曲。经过音乐工作者的普查,在贵州的贵定、龙里、平塘等地,都有内容相同、唱腔各异的《好花红》流传。在《中国民歌集成·贵州卷》中,就收入了6首《好花红》。《好花红》已经成为布依族的一种独特文化。
《好花红》是来自民间的歌曲经专家艺术加工、媒体传播而得以流行的一个范例。这对于我们探讨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有一定的意义。
其一,民间音乐素材本身的魅力。以山青水秀来形容惠水,似乎太一般了,惠水县域处处有景,名副其实。美丽的山水注定了它与民间艺术的久远渊源。早在两百多年前,《好花红》的优美曲调就在惠水布依族乡间流传了。刺梨是贵州特有曲野果,它的花儿粉团团、娇艳艳的,雨雪风霜,不曾留下一丝痕迹。布依人咏唱剌梨花的浓郁的抒情风格在民间音乐中独树一帜,它与中外历代作曲家笔下或欢快、或激昂、或忧郁、或安宁的抒情风格相比,显得更加质朴、大气,更有一种来自民间亲切、自然的韵味。这婉转悠扬的曲调,确实是布依族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最独特的音乐创意。
布依族语言有三个土语区,惠水介于第一和第二土语区之间,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贵州中部。这里各民族交流相对频繁,因而这首民歌是用汉语演唱的,而且歌词非常讲究,在反复回旋中显得寓意深长。
其二,专家深入生活采风的成果。一个无文字记载的民间口传作品如果没有专家的介入,它即便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也难以被本文化圈之外的广大民众所认识。而《好花红》的流传,则有了一连串的幸运——早在1953年,我国著名作曲家罗宗贤和贵州省歌舞团的黄江帆、曹玉凤等到惠水县毛家苑采风,听到了王昌吉等几个青年唱的《好花红》。作曲家们经过记谱、整理,向社会推出了此曲。1956年是一个文艺百花齐放的年份。那年惠水县举办了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会演,毛家苑的布依姑娘秦跃珍、王琴惠两位歌手便演唱了《好花红》。省里前来观摩的专家,又以此为素材进行二度创作,使得《好花红》曲调变得更加悠扬动听,更有艺术感染力。
其三,传播的力度。这是艺术生命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音乐作品最有力的传播工具是电台。1956年,省广播电台将《好花红》的录音播唱全国,罗秀英等歌唱家在海内外的演唱,使它走上了更大的舞台。进入21世纪,惠水县每年举办《好花红》艺术节。2001年,县政府在辉岩大桥之东竖起了“好花红故乡”的石碑,在桥西建起了“好花红歌亭”,成为布依族和各族民众节日对歌、赛歌的场所。
然而用现代艺术传播的眼光来审视,《好花红》传播的力度还有待增强。我刚去过巴黎著名的通俗艺术荟萃之地蒙马特高地。那些用吉他演唱的小群体,对各种音乐、各种演唱、各种风格的作品都有高水准的展示。在流行乐演唱的间隙,还有人高唱马赛曲。这种通俗活泼的、不拘一格的形式,有极大的吸引力、传播力,而且经得住音乐家耳朵的检验。我想,围绕《好花红》这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是否也能借鉴他山之石呢?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巨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