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运动员主体缺失的哲学思考

2009-07-24赵崇乐姜立嘉

体育学刊 2009年5期

赵崇乐 姜立嘉

摘要:研究认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帮助人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彰显了自己作为主体的地位,但由于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科技,使得科技与人共同承担了运动过程与结果,造成运动员的主体地位的缺失。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运动员主体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5-0011-03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bout the missing of athletes main body status in the modern Olympic movement

ZHAO Chong-le,JIANG Li-jia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l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ir study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e modern Olympic movement is constantly develop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is proces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lp human beings show their status as the main body in the Olympic movement, however, since people are more and more rely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beings jointly undertake the movements processes and results, which results in the missing of athletes main body status.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modern Olympic movement;athlete main body status

在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之初,就奠定了人的主体地位。希腊人创造了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古代奥运会,强调展现人类的健与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恢复古代奥运会人文精神,并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下创立的。《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1]然而,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运动员追求冠军、金钱、名誉,使主体异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奥林匹克背离了灵肉一致、身心两健的宗旨,把运动员看作被认识的客体,而忽视了主体的地位,进而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背离“以人为本”的精神。

1科技和现代奥林匹克的契合与彰显人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奥运会最初的几届中,无论是从运动会的体育场、设备等来看,还是从参赛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运动装备等来说,都很不规范。运动设施和比赛方法的不规范,一方面严重地影响了比赛的顺利进行,使得运动员取得比赛成绩的偶然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比赛判罚失准。这些都对运动员的主体地位造成一定的影响。

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在运动场中安装了电子计时和终点摄像装置,使得成绩的计算精确到了0.1 s,这标志着科技真正进入了现代奥运会。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第一次成功地通过电视转播了奥运会的比赛,这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极大地扩大了奥运会的影响,从而为奥运会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借助于技术支持的巨大作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地传播开来。在1976年的第20届奥运会上,采用了光电测距仪和精度可达0.001 s的电子计时装置,高速摄影摄像设备、激光装置、计算机等逐步代替了人的眼和手,成为裁判员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本届奥运会也被人们称为“Hi-tech Olympics”[2]。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网络技术日益成熟,新材料技术日新月异,现代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必不可少的依赖性力量。科技已经渗透到包括场地、组织管理、运动器材、科学化训练、比赛监控等各个方面。

正是由于科技的帮助,运动员在“更高、更快、更强”的激励下,不断地打破着象征着人体运动极限的记录,不断地在与其他运动员的竞争中获得胜利,从而完成对自身的超越过程。当运动员为自身胜利而欢呼的时候,人作为主体强烈的感觉就会喷涌而出,从而获得最真实的主体体验。可以说,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运动员的主体地位得以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一步步地确立并彰显,最终达到空前的高度。

2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科技异化对运动员主体地位的削弱

人类获得了对自然的生存自主权,是由于掌握了强大的科技,从而使主体得到了进一步解放,最终从自然界的附庸成为自然的主人。然而,当人类获得主体地位后,却不知不觉地开始沉迷于对技术的膜拜,从而又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缺失。马尔库塞[3]认为:“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技术规则已经成为一种权威性的东西,它规范着人们日常活动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自我发展的意识。这样,人类世界逐渐地转变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世界,作为客体性的异己力量的技术逐渐地吞没了人的主体性,使人的行为失去了主动性、目的性和自由,人转变成为单向度的人。”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也不例外。奥运会的快速发展和空前繁荣得益于科技的支持,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和世界纪录的不断刷新,也是将科学技术引入训练和比赛中的结果。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旦超限就会对人的主体地位造成伤害。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兴奋剂的出现:在第17届奥运会自行车比赛中一名服用了兴奋剂的丹麦选手,马克詹森在比赛进行过程摔下自行车,不久就猝死在比赛现场。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的震惊。“查出来的是兴奋剂,查不出来的是高科技”[4],随着奥运会的不断举行,兴奋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科技含量更高,更隐蔽。

在运动技术日趋完善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把提高成绩的希望,寄托在科学技术对运动器材和服装的改进上,甚至在医学领域寻求兴奋剂的帮助。如果人们不使用兴奋剂,而一直使用传统的运动器材、服装进行比赛,其成绩一定不会发展到今天这样叹为观止的地步;如果成绩归属于技术,那么技术显然具有了主体的属性和地位。无论我们怎样归属,技术在运动成绩提高的客观过程中,必然有其合理的角色和地位。所以,运动成绩提高的归属者不能是唯一的,也就是说运动结果的承载者不是唯一的人,应该客观地考虑技术的承载身份,这样人与技术就一同成为运动结果的共同的承载者,二者从而构成了复合的主体。“技术借助于这样的一个形式,隐藏了其自身的存在,从而使人们感觉不到它存在着”[5]。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从本质上来说,一方面技术的存在使运动员的成绩大幅提高,另一方面技术存在感的消隐又使得人们忽视了技术对人的主体的侵占。

3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运动员主体地位缺失的根本原因

当人类追求胜负的欲望超越了人类对自己所从事运动的精神体验和价值体现宗旨,并且科技成为比赛胜负的决定因素之后,技术权威就开始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全面树立起来,技术化过程同时也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全面完成,运动员的主体地位被削弱。在奥林匹克领域,一是运动员对超越人体运动能力极限的热衷追求,而导致人类寻求工具帮助。20世纪80年代初,生物力学研究者提出了借助冰刀提高速滑成绩的构想,1985年在荷兰格瑞特教授的带领下,科学家们制造了第一双带铰链的冰刀模型──克莱普(klap)冰刀。长野冬奥会上克莱普冰刀的广泛使用,使速度滑冰冬奥会纪录都被打破,而这种对记录的突破并不是对人类自身极限的超越,而是运动器材技术的飞跃。科学技术人员后来又对克莱普冰刀进行改进,发明了半自动克莱普冰刀(即指冰刀在几次蹬冰后可打开),这种冰刀的出现使得科技成为决定比赛成绩的更重要因素,因此,2003年国际滑联第1241号文件规定,在国际大赛中禁止使用半自动克莱普冰刀[6];二是人们对于胜利、名利的渴望似乎正在成为人类运动的唯一目的。为了冠军,运动员、教练员不惜动用包括兴奋剂在内的任何技术手段挖掘人体潜能,而与此同时人类完全放弃了对运动的感觉体验,代之以技术理性的规定。国际奥委会为了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奥运会兴奋剂检查,于1967年成立了医学委员会,多年来国际奥委会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兴奋剂。虽然奥委会为奥运会制定了极其严格的兴奋剂检测措施,但兴奋剂技术不断更新,甚至出现了基因兴奋剂,可以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然而,欲利用科技满足超越人体极限和追求胜利的要求,就必须使科技的效益最大化,而科技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就是科技的无干扰性,这就必然要求不仅在科技系统中尽可能地排除人的因素,而且人类必须适应科技系统内在逻辑的基本要求。所以,人的主体地位缺失的责任并不在科技自身,而是在我们人类自己。归根到底,奥林匹克运动中运动员的主体地位的缺失,实质上就是在奥林匹克运动领域人对自我发展认识的缺失。

4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运动员主体地位的回归

4.1加强体育审美教育,促进竞技运动价值合理回归

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运动员越来越多地寻求技术帮助的主要原因是对竞技运动价值认识的偏离[7]。“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运动广为流传的名言。顾拜旦对这句话做出了精辟的解释: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更落落大方。

而这种奥林匹克的真正价值正在被政治目的、经济利益和职业活动所蒙蔽。奥运会日益成为某些人获得金钱的有效途径、表达政治立场的代言人、取得地位和声望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通过体育审美教育,使运动员和观众了解并体验到竞技体育中的美,有效地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尊重生命、增进健康、扩大参与、公平竞争的价值理念的回归。这样可以使参与者和观赏者明确地认识到普遍存在的理论上和现实上的问题,使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价值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奥林匹克运动不应追求功利的“锦标主义”,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对无功利的体育之美的追求。

4.2以人为本,促使技术角色合理回归

解决技术僭越带来的运动员的主体地位的缺失就必须促使技术角色合理回归。如果技术使人成为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便会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那就是技术的存在与发展总是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设定技术应用的限度、原则,使技术回归为一种不引人注目的、以人为前提和基础的中介手段。所以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合理的技术角色必须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构建起来。在这种模式下,技术运用的首要条件就是竞技和运动员价值的充分体现。技术的角色是以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为目的。

4.3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促进体育人文精神的合理回归

罗格主席在上任伊始,就明确提出新的奥运口号“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这体现出一种更加符合实际、更加人性化、更具有人文色彩的思维模式,这种坚持体现以主体的人为对象的特性,显现人的本质,坚持个性化、自由化精神,体现个人的感觉、情绪和文化的价值判断的人文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和核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的思想。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通过悠久的传统文化,进一步阐释了奥林匹克运动“团结、友谊和公平竞赛”的人文精神,并形成了公平竞争的人性竞技、道德竞技,在竞赛中宁失奖牌,不失国格的“道德竞技”观。这种竞技观就是要在人文的社会中建立“人物并重,更重人”的育人夺标的体育人文精神,其实质就是在竞技中,既要重视体能训练,又要注重人格的培养,促进人、竞技、社会三者和谐发展。2008年北京所提倡的“人文奥运”必将利于克服技术异化带来的主体迷失,对消解奥林匹克运动中运动员主体地位缺失的现象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考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兴起之日至今,一直与现代科技保持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但是科技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过度应用使运动员异化为“技术人”,从而导致了人和技术共同承担了运动过程和结果,最终造成了奥林匹克运动中运动员主体地位的缺失,其根本原因是在竞技运动领域人对自我发展认识的缺失。因此,我们应该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通过体育审美教育,促进竞技运动价值理念的合理回归,促使技术角色的合理回归,促进体育人文精神的合理回归从而达到消解现代竞技运动中运动员主体地位缺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丁玉兰,古柏. 全面认识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解读《奥林匹克宪章》[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5):33-35.

[2] 陈志良,明德. 攀越巅峰——高科技与体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34-43.

[3] 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48.

[4] 徐勤儿,高晶. 论竞技体育的游戏本原回归——由禁用兴奋剂引发的思考[J]. 体育学刊,2007,14(3):25-28.

[5] 陈凡. 技术图景中人的主体性的获得、缺失与重构[J]. 哲学研究,2007(6):93-98.

[6] 陈冰释. 国际滑联对速度滑冰冰刀的相关规定[J].冰雪运动,2003,25(4):12.

[7] 宋继新,贡娟. 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活动[J].体育学刊,2004,10(1):7-10.

[编辑:李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