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字里字外说木兰

2009-07-24李凡武陈亚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从军木兰劳动

李凡武 陈亚波

花木兰是继刘兰芝之后古代文学史上的又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并且这一艺术形象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光辉的品格。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很容易让人想象一幅普通农家女子一个人在织布机上紧张劳作的画面,但是“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显示木兰内心的忧郁和烦恼。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出木兰内心的矛盾的那个“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且“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显示军情紧急、战事频繁的状况。木兰陷入矛盾的情势之中,那就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亲按理当出征,可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不能再战,木兰又没有兄长,怎么办?木兰的唯一选择就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替父分忧。“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勤劳善良、机智而又勇敢的木兰跃然纸上。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既是写木兰行军的过程,又是写行军途中的各种艰险。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的战争环境,战争气氛,木兰该忍受多少艰难曲折的磨难和痛苦。“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为保卫边疆捍卫国土,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报效国家献身沙场的雄心壮志,呼之欲出。恶劣的战争环境既是对战争残酷性的真实写照,又突出表现木兰克服种种困难险阻所显示的惊人的勇敢和坚强。在战场上木兰是一个英姿飒爽,不让须眉,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巾帼女英雄形象。

木兰凯旋归来,天子“赏赐百千强,策勋十二转”,夸张地表现木兰在战场上所建的赫赫战功,面对诸多殊荣木兰却“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不慕富贵,不求高官厚禄,只求回家乡过普通劳动生活的愿望,不正是劳动人民的本色么?多么纯洁高尚的胸襟!多么宽广无私的情怀!同那些一味营求千钟粟、黄金屋的人相比,木兰形象益显高大,伟美。从木兰身上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可贵品质,她集中了劳动人民的诸多美德,是人民理想女性的一种化身,中华民族劳动人民传统的优秀品质在木兰身上得到了升华。

木兰回家以后,立即“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装”,还我女儿身,并“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告别了艰苦的军旅生涯,重新走向和平安宁的生活。“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因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从侧面表现木兰在十年征战中的勇敢机智,再一次为“赏赐百千强,策勋十二转”作了极好的佐证。

木兰从军这一典型事件,塑造了木兰这一光辉的艺术形象,其思想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首先她冲破了男尊女卑的阶级观念,争取了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宣布和男儿一样奔赴疆场,杀敌立功,这无疑是对封建时代大男子主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强有力的挑战;其次木兰改装从军的行动,不仅仅在尽孝,更重要的是履行公民义务,忠于祖国,保卫祖国,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爱国行为。而凯旋归来后辞别天子,立大功却不受爵赏,甘心回家过和平的劳动生活的壮举使木兰这一文学形象更加璀璨夺目,奕奕生辉。

木兰形象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结合的创作典范。木兰是现实生活中的实在人物,这一形象有血有肉,有人情美,深深扎根在北方大地上,深受劳动人民喜爱;同时木兰也是人们心中的理想人物,在北方少数民族,勤劳勇敢,英勇善战的劳动妇女是不乏其人的。而木兰集中了这些劳动女性的优点和美德,显然是经过作者艺术想象和夸张的,但我们读来却感到真实可信,因为它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表达了劳动者的理想和愿望。因此千百年来,木兰一直是女英雄、女豪杰的同义词,木兰形象成为文学史上卓越的女性形象,流传至今长久不衰。

李凡武,教师,现居湖北建始;陈亚波,教师,现居湖北天门。

猜你喜欢

从军木兰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送友人从军戏作
元好问的军旅生活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木兰从军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