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树立正确的语文知识教育观
2009-07-24李妙卿
一
语文知识,作为运用语文文字规律的理论概括,它是掌握听说读写能力与提高听说读写水平的工具。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代宗师、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认为其作用有四个方面:一.“可以使学生由不自觉达到自觉,即使说复杂的话也能百分之百的准确,不犯语法错误。”二.“听与读方面可以排除障碍,深解内容。三.“表达不致有混杂不纯的弊病。”四.“可以寻出语言约定俗成的结构与文章的通则来,听话读文就不会错解误会。”张志公先生也曾多角度考察语文知识的必要性:一.从语文教育史的角度肯定教学语文知识是一种进步。二.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说明越是基础教育阶段,越需要语言学理论指导。三.从发挥教育功能的角度,指出需要通过语文知识来规范、发展与提高语文能力。
如上所述,可见语文知识教育意义之重大,但许久以来,由于语文知识教育不得法,效果不佳,人们对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产生了怀疑,偏激者甚至提出了语文学习不要语文知识的观点。然而,没有知识又怎么谈得上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呢?无论是语文学习的实践,还是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都证明知识与能力、智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前提,也是智力发展的基本条件。比如,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运用知识、阅读技能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现代的阅读能力,古代汉语知识的学习,无疑又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语言素养。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法兰西学院在就世界教育问题提出的报告中指出:“必须加固基础知识,因为基础知识是取得其他一切知识的先决条件,也是获得新知识的支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各种情况的智力和开阔的思路。”
二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时代,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不必再多作阐述,但如果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作用,对其不加分析地试图在课堂上得到同等程度的对待,那是不明智的做法。就中学生而言,在中学阶段所应掌握的语文知识包括原理知识、语文运用知识和语文学习方法知识。对这些知识,是不是要全部系统地教,大量地教,显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这时,区别语文知识类型以明确学习重点是很重要的。关于语文知识的类型,章熊先生将其分为三类:一是常识型知识,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文体常识,文学常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鉴赏常识、文学发展常识。这类知识一般与能力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积累到一定程度,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形成能起促进作用。二是理论型知识,即通行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容,如语言理论的知识系统: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组——篇章。这类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对语言现象形成理性认识,可以起到思维训练的作用。三是技能型知识,指对言语操作技巧的原理阐述和指导,如怎样审题立意、布局谋篇,怎样准确理解语句含义等。这类知识处于薄弱环节,教学中不必在概念上作严格的推求,重在反复实践,化为习惯。根据各类语文知识的内容作用,再结合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实际,不难看出,语文运用知识和语文学习方法知识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心所在。
三
明确了语文知识的类型、语文学习的重点后,教学中,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选择恰当的语文知识教育方法、途径进行施教了。
(一)教学常识型知识,重在指导学生巧记、积累,整理归类。常识型知识虽然与能力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积累到一定程度,对学生分析判断、鉴赏评价能力的形成能起促进作用。对于越学越多的常识,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记住它们。比如教师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提醒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后要及时复习,内容多的,可化整为零逐个记忆,积少成多。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要善于将它们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下来每接触到一项新信息时可以将它放到相应的类别中去,这样,每项信息都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学生回忆时就可以用各类别的标题作为提取信息的线索。有关研究发现,如果把信息组织成块或者把信息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类别,就能使信息保持得更长久些。
(二)教学理论型知识,既要结合课文实例,“见子打子”,又要体现语文知识的合理结构。中学生虽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学习纯粹理论的东西也会因其枯燥乏味甚至艰涩难懂而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讲授理论型的语文知识,要结合语言实际,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知识,“要从实际的听说阅读中多的提出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的法则”,讲知识要在课文内讲,结合例句讲,比较具体,“能触类旁通”,“死死板板地教,确乎不如随时遇见一点教一点的好”,这种讲知识的方式他名之曰“见子打子”。显然,他认为不能为求系统而系统,系统的知识不成于教学的开头,而是在教学最后自然形成的,关键在“只要教的得其法”。
然而,也不能让一点一点的理论知识散乱无章地处于分离状态。不善于归纳、概括、抽象,一定程度上表明一个人思维能力的低下。因此,零碎讲授理论型语文知识到一定阶段时,教师要善于适时归纳概括,令其条理化、系统化,成为带有普遍性,适用性的规律、概念。先前学习的零散知识一旦综合、抽象上为能起固定作用的概念、规律,则以后学习与之有联系的新知识就容易多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这些观念将为学习和记忆新内容提供必要的固定点,从而使学生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巩固了旧知识。如学生学习句群的类型时,可先让学生复习复句的关系类型,告诉学生,句群中句与句的关系与复句中分句间的关系基本一样,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句群的类型有并列句群、选择句群、递进句群、转折句群、因果句群等等。
再说,既然是理论知识,就必定有它的体系结构。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懂得了基本原理,不仅会使该学科的知识更易于为学生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实现有效的迁移。布鲁纳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建立语文学科知识的合理结构,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魏书生老师画的“语文知识树”使中学语文知识呈现出结构化、系统化的特点,大大便利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
(三)技能型知识的教学要精要,好懂,有用,重在加强训练,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章熊先生认为,技能型知识不必在概念上过多的阐述,严格的推求。的确,技能型知识因其实践性、操作性较强,故在讲授上更应体现教学大纲提出的语文知识教学要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精要,首先是指教学内容要精要,挑选那些最关键的教给学生,让学生有打开其他知识大门的钥匙就可以了。其次是教师的讲解要精要,即要言不烦,切忌滔滔不绝、毫无意义地啰嗦重复。好懂是指讲授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尽量避免孤立地讲解抽象原理、概念,而要结合课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概括规律,提高认识。有用,就是语文知识的讲授、学习要能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为此,所讲的内容要有实用性,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使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
为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必须加强训练。语文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运用。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最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做练习。当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练习的次数达到一定的程度,所学的知识就能保持较高水平的熟练性、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清晰性,从而有利于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将语文知识运用于听、读、写的练习中,养成了习惯,自然也就有了能力。
张志公先生讲过:“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这就指出了语文知识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既是独立的,又是从属的;虽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但只有与能力培养、智力发展联系起来才有意文。故教学中,树立正确的语文知识教育观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2]董菊初.试论张志公语文知识教育观[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7(1).
[3]李锋.语文教学新论[M].陕西:陕西教育出版社,1987.
[4]章熊.语文教学沉思录(四)[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5]布鲁纳.教育原理[M].文化出版社,1982.
[6]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李妙卿,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