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
2009-07-24孙丽霞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整个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跟高一的学生相处了一年,对他们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也作了一些尝试。
学生说作文难,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点:一是难在写作时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二是难在作文不知道该怎么写。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生活积累受其年龄限制,不够丰富;其二受其知识基础、阅读量的限制,文章内容干瘪,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其三是受其表情达意的能力及写作方法掌握较少的制约,使文章缺乏条理性。
针对以上三个原因,这一年我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在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多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谴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阅读好课本上的文章;二是阅读好课本以外的文章,语文课本的文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使其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加大阅读量。高一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些名著,例如《雷雨》、《祝福》、《巴黎圣母院》、《辛德勒名单》等,当时学生希望能看相关影片,但我没有这么做,却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两部原著作课外阅读,并完成两篇读书心得。结果证明,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感悟。
阅读更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是要把文章读懂乃至读熟,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心的,切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二是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要善于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录下来,还要勤于写读书心得等。
二.教学生学会观察,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
让学生写作文,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观察。观察到才能写出来。作文的命题本着“小”的原则,将某一事物分割成若干小块、多个小项,以减小难度,利于学生对某一点做细致观察。比如写母亲,我就让他们观察妈妈的手、妈妈的眼睛、妈妈的额头,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母亲的变化,感悟到母亲的付出。季节更替,我还会带他们到校园里,观察周围景色的变化,毕竟是刚进入高一的小孩子,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学生学会了观察并有了一定的积累,就可以指导他们写文章了,指导写文章要遵循几个原则:1.师生共同审题,找出题眼。2.根椐问题共同确定写作范围。3.想想自己准备写哪些内容。4.这个内容你准备分几部分写。5.所写的文章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一一落实后,再进行重点指导,对于文章重点部分教师要分类指导,也可以结合学过的作文指导学生怎样把事情写详细,怎样把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得准确、生动……
三.“模仿”对于中学生学习作文依然必要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要以模仿为阶梯。学生学习作文应为其提供适当的范文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把作者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迁移,运用感悟并掌握其表情达意的技能,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模仿是学习写作的重要手段,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有效措施。模仿是任何正常人都存在的心理现象,没有今日的模仿,就没有明天的创新。掌握起跑方法和技巧,才能顺利冲向终点。教师善于授之以法,学生才会有法可依。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应试的“机器”,而在于通过写出优秀的文章来陶冶情操,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我一直主张学生从经典中汲取智慧,我建议他们从高一开始,选择一部经典,反复读,等他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我还会要求他们选择不同作家的作品,比较读,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学习语言的过程,我觉得一篇佳作,不能仅仅满足于它的语言,我更希望能读到它内敛的智慧,语言的平实决不是平淡!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阅读、模仿,并使之成为其自觉行为,是帮助学生掌握作文技巧,提高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捷径。它既合乎学生的认识规律,又体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原则,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和提高语文素质有积极作用。
孙丽霞,教师,现居江苏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