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求开放在生活深处的写作之花

2009-07-24杨国强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巴金创作生活

20世纪80年代,法国《解放》杂志邀请世界各国著名作家就“您为什么写作”一题撰文,其中有一些这样的回答:

巴金说,“我想它来改变我的环境,改变我的精神世界。”

台湾地区作家陈映真说,“写作则是为了使那些绝望的人重新充满希望,让那些因失败的人重鼓斗争的勇气,使受凌辱的人重获自由与尊严。”

“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确,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和来源,写作是生活的升华。生活对作家的影响,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是普遍存在的。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和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作——鲁迅的《狂人日记》以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学运动为背景,塑造了受家族制度和礼教迫害的“狂人”形象,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本质,通过狂人之口向沉睡在封建铁屋子里的中国人民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旧社会的残酷现实成就了《狂人日记》这部反封建宣言。

巴金在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不停地剖析着中国现代社会新旧历史转变时期封建大家族中种种矛盾,毫不可惜它的溃败,并且以热切的感情展现出生活中的“激流”,在破败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充满了爱和恨、自信和勇气。他在腐败崩溃的事物中,看到了充满朝气的叛逆的人物。“激流三部曲”的创作无疑是巴金自己的生活投影,以至有人误认为《家》就是巴金的自传,认为它具有“私小说”的性质。的确,《家》中觉新是以巴金的哥哥为原型创作的,觉慧则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作者的化身。

《红与黑》被誉为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品,其创作就取材于一则社会新闻。1827年司汤达在《司法公报》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个铁匠的儿子安杜扬·贝尔特经神甫推荐,去米苏家担任家庭教师。不久他和孩子的母亲发生了暧昧关系,真相暴露后,出于怨恨和绝望,贝尔特在教堂枪杀了米苏夫人,因此被判死刑。司汤达根据这则社会新闻经过了3年的构思和创作,写出了这部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名著。

论及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时,值得注意的是中外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优秀的作品。钱钟书指出,“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这个意见在中国古代不但是诗文理论里的常谈,而且成为写作实践的套版。”①在最初的文学作品中,人们已经看到文学创作与这种人生经验的关系,如《诗经》中就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哀”的诗句;屈原在《九章·惜诵》中也说到“发愤以抒情”。高尔基在谈到他为什么要写作时说:“由于‘令人苦恼的贫困生活对我的压力,还因为我有这样多的印象,使得我不能不写”;“我时常觉得自己像喝醉了酒一样,并体验着由于想一口气说完所有使我苦恼和使我快乐的事情而发作的啰啰嗦嗦和言语粗俗的狂热,我之所以想说是为了‘释去重负。”②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涵盖了广阔的社会内容,上至仙界、佛界,下到人间、地狱,非常壮观。《西游记》所写的唐僧取经故事虽然是由玄奘的经历演绎而成的,但书中有关仙界、佛界、地狱的描述又无不完全与现实生活吻合。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塑造具有叛逆性和正义性的孙悟空来表现他对皇权的蔑视和对统治阶级腐朽没落、世风堕落的愤慨。心中不平的吴承恩借孙悟空的口道出了自己想要说的话,借孙悟空的行动来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这就是生活的提升。

在接见美国废奴文学杰出代表哈丽特·比彻·斯托弗人时,林肯总统曾戏谑地称她是“用一本书发动了一场战争的小妇人”。这就是斯托夫人1852年创作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出现在美国内战前十年,期间正是美国废奴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之时。185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妥协法案”,该法案加重了黑奴的悲惨命运,黑人受到极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繁重的劳动,非人的生活待遇,主人与监工的摧残和虐待。面对此种种残酷现实,斯托夫人心中的不平和烦恼也日益加重,作者决心用自己的文学创作来让人们充分意识到黑奴的悲惨处境,《汤姆叔叔的小屋》也适时诞生。

作为建安之杰的代表曹植,他的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前后期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前期多写邺城的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有奋发进取的精神,如前期代表作《白马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胸怀大志、武艺高强、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这正是诗人政治思想的化身。后期多写诗人受压抑的不幸遭遇,表现反迫害、求自由的愤懑之情。如《野田黄雀行》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的斗争,曹丕称帝后就开始屠杀、迫害异己势力,对曹植的好友加以迫害,这首诗大致是在丁氏兄弟遇害,诗人无力营救,异常悲愤的情况下写的。

“文章不是无情物”,如果说写作是一株鲜活的禾苗,那么,生活就是它赖以扎根、植株、生长的肥沃土壤。只有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只有懂得生活的人,生活才会对他敞开自己的心扉,毫不吝惜地馈赠以作品的珍宝。

参考文献:

①钱钟书著:《诗可以怨》,《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

②[苏]高尔基著,孟昌等译:《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论文学》,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66页,185页。

杨国强,教师,现居广东紫金。

猜你喜欢

巴金创作生活
Jazz
一生
巴金的“不在意”
巴金人物轶事——因书得爱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小巴金“认错”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