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学生一道写作文

2009-07-24张国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眼光文章作文

目前,有关作文的教学法,流派纷呈。各有各的招数、各有各的神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可是这些方法在运作时不是捉襟见肘,就是让人莫衷一是,实行起来颇为困难。学生照例怕作文,一提到写作文,就愁眉苦脸,迫于老师压力,又不能不交,于是有人偷工减料,有人仓促拼凑,有人甚至改头换面大行抄袭,交上来的作文,让人哭笑不得,徒增郁闷。于是发下去重作,而交上来作文质量仍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这样陷入一轮又一轮恶性循环,总是提不上来。

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现象,恕我直言,我们的作文教学法,多是在形而上的基础上作所谓的理论的俯瞰,缺乏形而下的实际指导。换言之,就是我们习惯在理论的层面上给学生套框框,叫学生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如何行文,甚至教学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这样指点,不能说没有一点收效,但终究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下次遇到不同的作文题,有的学生又是两眼一抹黑。于是老师又去指点,他们的独立行文的能力始终提不高。有的学生甚至暗下嘀咕:老师呀,你站着说话真是不嫌腰痛,我掏心挖肺写出来的文字,就怎么入不了你的法眼呢?有本事,你来试试呀!

学生有此想法倒不奇怪,我们曾经做过学生,心里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老师的文章是什么模样,若是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学生会特别感兴趣,必想先睹为快。这不足为怪,很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孩子们还小,好奇心强,喜模仿就是他们的节目之一,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有些学生特别模仿某些老师的动作、神态,甚至模仿得惟妙惟肖,可见老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影响多么深。我们如果能从写作角度给他们提供示范,那么对学生的影响该是多么大,青少年大多有自己的偶像,如果语文老师能成为他们的偶像,你拥有这么多可爱的“粉丝”,做老师的,这应该是莫大的幸福。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如果你能高抬贵手,亲自写下水作文,你就会以你的视觉重新审视学生作文该如何立意,如何搜检素材,如何行文。这样指导学生就会更有效,更富有操作性,再加上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看到你的作文以后,自会评头论足一番。有的甚至会产生与老师一比高下的念头,这样不就达到了写作目的吗?可能有些老师脸上有点挂不住,觉得这样受指点有损老师的尊严,有失老师的威信。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从来一篇文章不可能没有瑕疵,字字珠玑的文章,天下是少见的。有哪篇经典文章不是修改来的?有的甚至是在批评中成熟的。何况《礼记》中也说:“教学相长”嘛!我看,长期这么做,自己的写作水平也会大有长进,你的文章也会越写越漂亮,我担心不这么做,倒是我们许多老师可能成为了“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学生的习作水平提不高,自己的教学成绩也上不去。到那时,还谈什么尊严、威信。

当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要有一定的写作功底,更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我们虽不要求学生对你有“高山仰止”的感觉,但至少要有让学生佩服的一两招。否则的话,作语文老师是悲哀的。怎样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我在此不赘述,我只想说,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俯下身亲自来体验一下写作的甘辛,亲自体验作文题的难易,这比任何说教都有说服力,也更能提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虽然我们的教学任务繁重,精力有限,不可能每篇作文都亲自“下水”,但学生写作遇到困惑的时候,亲自示范,是有必要的。

古语云“师傅不高,徒弟累弯腰”,要想“名师出高徒”,老师的标杆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说,教学生作文单靠讲什么顺叙、倒叙、插叙、比喻、夸张、衬托和对比、开头和结尾等等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要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语文老师就是学生身边最近的、最有效的资源。阅读老师,学生还倍感亲切,我们何乐而不为。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以上可说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当否,当请方家指正。

下面是我的示范作文,题目是:著名学者于丹教授说“有什么样的眼光,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自行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眼光与人生

上帝给予人类身上最不朽的器官便是眼睛。人们通过它了解世间万象,观察世态人情。究其实,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种族,此物大不会过于牛眼,小不会细于蜂眼,眼力再佳不会超过鹰眼,视力不济(只要不是瞎子)也能看到自己的鼻端。但是它放出的光芒(眼光)却千差万别,有的如炬,有的似豆,有的显现通红,有的翻出青白,有的充满爱心,有的溢满仇恨,有的善良,有的阴冷,有的透亮,有的茫然,有的热情洋溢,有的冷若冰霜……眼睛无甚差别,眼光却千奇百怪,折射人的心态,有什么样的眼光,就会反映人的什么样的品格,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风雨如磐的暗夜,鲁迅先生孤身一人,目光如炬,在解读我们这个民族身上千年的痼疾。他用笔作手术刀,灯光下,无情的解剖我们这个民族业已千疮百孔的躯体。于是在我们引为自豪的五千年文化中,先生看到了“吃人”的本质。虽然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然而先驱者的觉醒,促使他要去唤醒那铁屋子即将被吃的熟睡的人们。他不惜粉身碎骨,以飞蛾扑火的勇气,向黑暗的社会作猛然一击。尽管这一击,回声飘渺,但在黑沉沉的天空,能扯出几缕耀眼的光芒,能给熟睡中的人们送去几许微弱的光亮,这本是先生最大的心愿。然而先生的眼光太超前,他周围的黑暗太强大了,使他的生活常伴有孤独的悲哀,在他的生活里,没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有的只是道路固然曲折,前途未必光明的沉重。先生曾告诉他的学生:“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常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人们熟睡得太久了,对于先驱者的启蒙之光,不太习惯,甚至反感。因为那几缕光芒,打搅了人们千年沉睡的酣梦,那几缕光太耀眼,刺痛了人们的眼睛,于是就有人向他纷纷叫嚷,因此先生的命运注定被许多人误解。这也难怪,先知大多在本城邦是不受欢迎的,不然的话,苏格拉底怎么会被他挚爱的雅典人当作疯子处死呢?

鲁迅先生从精神上关注国民的生活,但国人沉睡既久,大多体会不到先生的关怀。众生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荣辱得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了得到这些利益,他们的眼中充满了贪婪,透出了阴冷,网满了血丝,挥之不去的是这些物质的诱惑。“叫我如何不想它,这世间变得太快了。”有了这些,于是生活中上演了一幕幕或喜或悲或闹的戏剧。“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有之,“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的有之,“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的有之,“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有之。红尘千丈繁华地,众生如蚁般在这社会的搏击场中上演着千年不变的戏剧。“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世事如烟,到头来,人们到底获得了什么?

人们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观照,工业文明的进步,让人们在物质的囹圄中难以自拔,精神的家园荒废已久。有的人腰缠万贯,有的人官位显赫,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甚至学富五车,他们一辈子的奋斗,赢得了人们的艳羡、尊重、仿效。他们自己也“欣欣然有得色”,认为人生的意义莫过如此。可是,他们有的人灵魂这本书却从来没有翻开过,精神一辈子在荒原上流浪。这是“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苏格拉底)。赫拉克利特对此深有感触,他放弃了王位,有一天他让自己的灵魂登上了奥林匹斯神山,从那里俯视尘寰,但见众生如畜般爬行,他知道自己渺小的肉体也在其中,于是他对自己说:“一切在地上爬行的东西,都是被神的鞭子赶到牧场上去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听出了他对肉体的蔑视,对灵魂无所归依的无奈。连圣哲尚且如此感慨,那一辈子都没有和灵魂对过话的人,是不是活得太卑琐了呢?一辈子只关心外在,而忽略内心的人,人生是不是有缺陷?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省察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精神变得富足,使自己的眼光充满爱意,使自己的眼光变得透亮,这时候我们才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到那时,我们就不会奇怪德蕾莎一文不名,为何却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庄子穷愁潦倒,为何还持竿垂钓濮水边;嵇康名满天下,为何还在小镇上打铁;斯宾洛莎白天打磨镜片,为何晚上还在写他的哲学著作。

“人生贵在行胸臆。”让我们把眼光抽回来,给自己的肉体放个假,让自己的灵魂舒展,倾听社会,自然的声音。也许,这时你会觉得“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其实是挺有趣的。

张国华,教师,现居湖南株洲。

猜你喜欢

眼光文章作文
专业眼光看改革 改革眼光看中国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刮目相看
Dare to stand out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