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发掘课文情感之美

2009-07-24符红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美的人类教材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工具性更有思想性,从教学活动和教材本身,学生均可以产生道德情感、社会情感和审美情感。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就地取材,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培育,品学兼优的学生是不难培养的。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用欣赏别人激励自己的办法,能帮助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校正不良的情感,发展良好的道德情感,激发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是善于发现,帮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我们生活着的大自然中有着很多美的东西,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它带给我们将是净化心灵的美的享受。这些文章,一类是描写静态自然的,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教这些课文时,教师不必刻意去分析其写作背景,或人为地去挖掘所谓的深层含义,只管和学生一起朗读、朗读、再朗读,跃然纸上、浮于学生脑海中的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自能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启发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激发他们记录美的冲动和提高他们把美流泻于笔端的能力。另一类是反映动态自然的,如《明天不封阳台》《都市精灵》,都主要是表达人与动物互相信任的和谐美。为便于比较,教师在教授这两课时可安排同时进行,但要让学生在领略两种不同美的基础上,引起深入的思考。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关于人类因为与动物之间相处不和谐所造成的既成后果的相关数据和报道的收集工作,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欣赏不同的美后,自然而然地想明白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

二是创设情境,引起情感共鸣。我们的教材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诺曼底”号遇难记》等课文都是极好的道德欣赏教材。这类文章,有的写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有的写人类最崇高的灵魂,而这些内涵蕴藏于方方正正的字里行间,教师如果只是简单的灌输,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机械地把它们背熟,在考试时换得了一个好的分数,稍有时日,也就所剩无几了。但是如能正确引导,根据课文内容巧铺由情入境的大道,让学生走入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感氛围中,则必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热情,从而对课文所要传递的情感信息把握有度,并消化吸收。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教师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学生与文章的主人公之间架起情感对流线,利用情感的感染性,使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即先让学生作身份替换,把学生放到出事的船只上,想象如果自己是哈尔威船长会怎么样。大多数学生肯定会坦率地讲到自己的慌乱、恐惧。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再分析体会船长在指挥救人中的优秀品质,则必能使学生在比较中情感得到共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

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三是放飞梦想,引导感悟真理的力量。在我们教材中,不乏介绍人类探求真理的文章,如《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宇宙里有些什么》等。这些文章告诉我们无论是可怕的沙漠,还是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从情感上感受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既有上下求索的探索者们成功的欣喜,也有其失败的悲壮,其折射出的是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其中的探索真理的伟大精神对于处在身心高速发展中的中学生,具有强大感染作用,对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不小。因此,在教这类课文时,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欣赏和理解正确的理论,还要帮助学生欣赏科学家探求真理和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语文这一片广阔的天地中,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语文材料中蕴含的情感元素,细心设计,认真引导,培育学生们明辨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发展学生好奇天性,用多情兼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收获人间真爱。愿语文教学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文道合一的境界!

符红梅,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猜你喜欢

美的人类教材
教材精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谁变成了人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