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

2009-07-24马世福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文言文美的历史

当下的文言文教学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但是文言文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第一.采撷形式美的花朵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步入其间,令人恍如置身至境,目其迷也。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总共140篇课文中让文言文占据了40%的分量,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隽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中,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美”味。

第二.进入人物美的长廊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尤其是历史散文中,多有这样的人物形象。例如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智勇兼备,廉颇的忠勇不二知错善改,信陵君的礼贤下士顾全大局,侯生的足智多谋重义轻生,周瑜的多谋善断儒将风度,曹操的自负谋略奸诈多疑……所有这些,无不充满着浓墨重彩的人文气息,无不让人心往神驰。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受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

第三.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继承。文言文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让学生通过文言文

教学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魏征直谏太宗十思,只为求得为上者“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构思《阿房宫赋》,为的是告诫后来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张溥写就《五人墓碑记》,五人之从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也”……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

第四.感悟思想美的光华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我们的学生,处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的环境,他们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他们要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语文教学思想中,不论是持“工具说”,还是持“人文说”,其思想教育的责任是不容回避的。而且,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决不会拒绝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历史重任。

马世福,教师,现居甘肃张家川。

猜你喜欢

文言文美的历史
文言文阅读专练
打破平衡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美的校 美的人
新历史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