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索
2009-07-24何燕
何 燕
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态度与语文的教学效果关系十分密切,积极的情感能够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增强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我在多年的中师语文教学中,以强化情感教育为突破口,在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强化教学主体的情感是中师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育大词典》对“教学”的解释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其特点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学中的师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共同活动”中离不开情感的交流。胡塞尔现象学提出“交互主体性”的概念,认为交互主体性是“生活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理解、沟通和交往的前提,在教育中,要“把他人看作主体,而不要看作客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视界,在各自的视界中进行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实现“视界融会”,达成相互理解。这些充分说明,在教学中没有师生的情感交流,有效教学就缺少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掘课程情感资源是中师语文有效教学的条件
教师有了情感教育的理念,就为情感教育打下了好的基础,但是还必须创造相应的条件,课程情感资源的开发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任何一门学科都包含有情感教育的素材,只是有的课程多一些,有的课程少一些;有的课程外显一些,有的课程隐蔽一些。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去识别,这也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当然,它也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语文课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人们交流情感必须借助语言,这正是语文的强项。其次,语文教材中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众所周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选择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经过历史检验的文学名篇,本身就饱含了人类的各种情感。只要教师稍作发掘,就可以信手拈来。当然,要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还需要教师依照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专业的眼光对这些原材料给予加工琢磨,才能真正实现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初衷。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将中师课文进行情感教育分类,比如思想教育类、道德教育类、励志教育类、人际交往类等等,并根据中师生的心理状况,深入分析每一类情感教育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模拟学生的情感体验方式,初步预测教育的效果,并把这些思考记录下来。当有了新的想法或者发现其他老师有更好的方案,马上进行修改完善。通过一年一年的积累,建立
起自己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资源库,为开展好语文情感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创新情感教育方法是中师语文有效教学的关键
情感教育关键在课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名无实的情感教育不但不能提升教学效果,反而会产生副作用。一些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自我陶醉,而学生无动于衷就是明证。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情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成了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学生没有情感体验。一些教师偏重于形式,脱离教学内容,给学生讲空洞的大道理,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起了负作用。真正的情感教育应该和教学本身融合在一起,象细雨润物一样让学生在增长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
我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实施了“‘两主五环一发展情感教育模式”,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两主”就是坚持教师和学生都是情感教育的主体,都是情感教育的体验者和受益人;“五环”就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五个主要环节:设美——引情——体验——分享——评价。设美,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情感资源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美的气氛中自觉进入学习状态;引情,就是教师自然地把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充满感情地传达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体验,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体验教材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情感,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本质情绪;分享,就是师生一起合作交流,彼此分享发展中的痛苦与欢乐,使每一个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贡献者和受益人,实现教学相长;评价,就是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改进,在多次的反复体验中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发展”就是通过强化语文情感教育,促进中师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四.增强实践体验是提高中师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快乐学习,但是快乐是一种比较短暂的情感,要让这种情感持久下去,成为稳定的学习动机,还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因为“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学习的意义只有在实践中去体会,当学生认为他学习的东西有用时,就会感到幸福,并且为了幸福而奋斗。因为“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陶行知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教学要尽可能地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因为空洞教条的理论不足以支撑学生们学习心理的持久性。中师生知识基础现状决定了他们学习心理的长短。而重要的学习情感在实践体验中才能得到检验和提升,这需要教师用多种教学手段架设理论和情感的桥梁,在循序渐进的探索学习中,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我在语文教学中,一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如在讲《幼儿文学》第4章内容时,我把第4小节“幼儿生活故事的创作和改编”内容进行了合理分配,看书10分钟,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阐述。可以和身边同学讨论。然后,自备道具,口头集体创编幼儿故事,要求基本达到课本一百七十八页的“九字诀”要求(题材新、构思巧、谐趣浓)。方法在结合旧知识基础上,读透书上提示,时间为20分钟,表达故事的内容不加限定。出人意料,效果异常精彩。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结合语文授课内容,组织学生参加校刊《晨风报》的组稿、选稿、改稿、审稿和校稿等事宜。我和文学社同学们甘苦同心,共出刊63期,先后收稿和阅改稿近千篇,报道校园内外新闻每期不少于十条以上,报纸发行遍及当地市、政部门和各大校园,充满青春气息的散文小说日记等文章成为报纸最受学生欢迎的文字主流,积极向上富于创新的文字意识是每期宣传的主脉搏,学生们呵护着亲手培育的劳动成果,报纸的成长伴随着他们对社会、对未来的最语文的深刻表达。三是组织学生到到学校见习、实习,感受儿童求知的渴望和教改的氛围,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学生亲历身心感受,让学习这个看似枯燥的活动变得丰富多采、灵动生机,使教与学之间的情感互动得到最大空间的释放和相互作用。
五.激励性评价是提高中师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如果你想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自豪感,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他们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因此,教学评价一定要保护学生的情感不要受到伤害。同时,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激发力量=期望X效价,就是说教师的期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师教育没有升学的压力,教学评价不是选拔性评价,而应该是达标性评价。所以中师教学评价应该让也可以让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成功是成功之母”。
我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采取了激励性评价策略,争取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一是践行无劣评价,学习过程无差生。我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努力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肯定性评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过赞扬。二是采取分项评价,发现并发挥学生的优势。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H.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挑战以智力为代表的一元化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每个人的智能无所谓高低之分,区分的只是在各种智能方面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智能强项,而每一种智能强项的培养和发展都能把学生导向成功。因此,我把语文学习目标分解为记忆、朗读、演讲、作文等,分项进行考核。记忆不好的演讲可能很成功,朗读欠缺的可能作文写得好,东方不亮西方亮,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三是降低评价的标杆,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差异是难免的,学习进步总是有快有慢,教师要“耐心地等待每一朵花儿开放”。我特别关注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为他们设立相对的评价标准,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使他们也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四是注意评价方法多元化,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应该科学地选择评价方法,通过整合和优化,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马克思说,“情感是一个精神饱满为自己目标而奋斗的人的本质力量。”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中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会不断提高。
何燕,四川阆中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