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生活中的中医精神
2009-07-23陈涛
陈 涛
网络上,有则某老外关于“意大利匹萨饼”与“中国包子”的论述。“我们的匹萨饼用什么馅料,可以一目了然;而你们中国的包子怎么也看不出来里面是什么东西,只有吃了以后才知道。”言外之意,中国的很多东西在他眼中都是神秘莫测。作为西方人眼中的神秘医学,中医处处都受到西医体系的挑战。
生活方式来源于地域文化,又对地域文化产生能动作用。就此而言,小到个人的身体状态,大到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貌,无不受到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中医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以肿瘤为例,西医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对付肿瘤本身,中医则要求病人有一个全面的改变,从生活方式到情绪控制。中医认为肿瘤只限于一个综合性的结果,其原因在于一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当,如果不改变生活方式而硬性割掉肿瘤,那它还会产生新的肿瘤或其他病变,因为产生问题的根源依然存在。
问题在于中医所要求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似乎并不和谐。中医要求精神恬淡虚无,而我们却生活在一个快节奏、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是选择过去田园风光中洁净的空气和水,还是选择现代的手机、快餐塑料等带来的便捷及其必然的污染呢。我们实际上一直在做这样的选择,而结果是离中医所要求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远。
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化社会的框架中,而且似乎这是一个无可选择的必然。当然,海德格尔可能过于悲观了,毕竟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改进自身的过程。这其实更加突显了中医所提倡的生活方式的价值。
何谓中医
“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并不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
中国先人认识事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就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
因此,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中庸》一书很好地论述了该哲学命题。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中医有关于生命和疾病的学说,有关于诊断和治疗的理论,还有数以千计的药,各药因采收、贮藏、炮制的差异而效用有别,有数以万计的方,各方因选材、剂型乃至加工细节的不同而功用自异,更不必说异彩纷呈的养生之术和疗效神奇的针灸方法了。
中医就是一种生活
由于1840年以后西方医学的逐步进入,使得中医学的很多理念都淡薄了。比如我们现在得了病,大家都到医院去。到医院去,不管是急性病还是危重病,首先想到的是去医院请西医抢救或者是治疗,认为这种治疗可以迅速见效。
2003年发生SARS的时候,为什么北京那么恐慌?道理很简单,因为SARS病毒性质没有确定,在现代医学没有确定它的性质之前,找不出杀死它的武器。西医解决不了的时候呢,就起用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药。
其实,中医如今在治病的时候,常用的方子还包括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金匮要略》的方子,那都是两千年以前的方子。为什么它们到现在还有效呢?因为中医治的是人不是病,它在治疗的过程中,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也就是改变这种致病因子在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这是中医对治病的理解。
因而,褪去那些熬药的瓶罐、经络理论,中医就是一种生活,是实实在在存在几千年的生活方式。中医的很多道理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节制饮食的问题上,不是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当你想吃的时候,大抵也是你体内的需要。但是有一条,浅尝辄止。你一吃多了,就要损伤你。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弄得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想起上班就头疼。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厌倦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所以一定要学会调情志。要想真正把情志调好,就得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让脑经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智慧就来了。你考试的时候,如果脑一紧张,会的全忘了,当脑子一轻松,什么题都想起来了。
知道不等于理解
许多人一说起中医,都知道,中医好,治本,实际上知道并不等于理解。因为当让他们接受中医治疗就逃之夭夭,不但自己不接受,还让别人不要喝中药。在一般人的概念里,中医只能治慢病,中医治病的效果也慢。这实在是对中医(尤其是针灸)的极大的误解!有很多病只需要针灸一二次就行了。正如任何事情都有其一定的诀窍,你掌握了,一点也不难;你没掌握,不仅不可能做好,你甚至完全有理由相信别人也不可能做好。
前些年,“韩医申遗”一度激起国人众怒。因为,所谓的韩医不过是源自中医的学说而已。不过,我们却不得不承认韩国民众对中医的了解要胜于中国,中国的电视剧,剧中人感冒了就去挂吊针,韩国的电视剧,剧中人感冒就自己扎扎针,中医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就拿同为反映中医药题材的影片来说,中国的《神医喜来乐》和韩国的《大长今》传递的就完全是两种概念。前者宣扬的是民间中医胜过朝廷御医,大长令则体现了朝廷对中医的认可,《神医喜来乐》中的中医治疗的理论闪烁其辞,神秘化,轻过程,重结果。而《大长今》则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喜来乐讲的是一个老中医的神奇医术,大长今则是讲一个年轻中医的发展,喜来乐的治疗让人疑窦重生,大长今的治疗让人茅塞顿开,昭然若揭。中医在中国被神秘化,中医在韩国被全民化,中国人都知道中医,韩国人都使用中医,中医在中国一次次被扼杀,中医在韩国一次次被升级,直到韩国的中医说中医是韩国的。
西医相信仪器超过相信自己,西医很大程度上是靠指标说话的。而现代人似乎对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失去信心了,稍有不适更多需要依靠医生和药物。其实,人不能完全靠指标活着,首先要凭感觉活着。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信任。“因为你是人,不是动物。当你自己觉得睡不好觉、不舒服、情绪异常变化的时候,口味发生变化的时候,不管大夫是否检查出来了,你都要找好的医生帮你调理。”中医学者樊正伦说。2008年正月,央视“健康大讲堂”栏目连续五天开讲“中医文化与中医养生”,一位叫樊正伦的中医人藉此火了,崇拜他、寻找他的“轮子”瞬间多了起来。
最有效的传承是成为生活方式
一个民族的衰落不外乎两大原因:一是战争,二是瘟疫。中国的战争没有少打,从黄帝战蚩尤开始打过无数次,瘟疫也经历过无数次,是谁保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在1840年西方的文化进入中国以前,这个保护人民健康的任务是由中医学来完成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即是明证。
有人说,中国人像大家闺秀,韩国、日本像小家碧玉。大家闺秀的宝贝太多了,东家扔一点,西家扔一点,到现在都没了,被那小家碧玉全都拿回去了,中国的插花、和服、茶道全都变成他们的了。转型时期的中国在很多方面经历着“阵痛”。
清明、端午、重阳等本应是民众生活不可分割的传统节日,却需要通过体现国家强力意志的法律来保护,恰恰反衬出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的衰微之境。国人津津乐道或是习惯性地把目光向外投,沉迷于看好莱坞大片、韩国电视剧,过圣诞节、情人节,吃麦当劳、肯德基。倒是没有什么法律或强制规定,但因为它们非常“生活化”,便引得国人乐此不疲。
文化是一个流动的“场”,它只有注进现代的元素,“溶解”在当代国人的生活中,与现代生活的特点紧密相联,才能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事习惯和生活方式,才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地得以保留和传播。中医也不例外。
(摘自《三月风》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