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国人科普求知的欲望
2009-07-23
昨天的日全食让数亿中国民众享受到了探索科学、追求知识的欢乐。民众主动学习科普知识、讨论天文动态的热情,犹如一场“全民科普潮”,席卷大江南北。
这次“日食观测”能给普通民众带来节日般的狂欢,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媒体的热捧。据调查,99.4%的人通过各类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得知了日全食消息,他们满怀好奇心,希望能从观测日食的过程中,多学一些相关知识。
神奇的自然现象唤起了人们内心对科学知识的强烈求知欲。对于很多整天忙于工作学习的人们来说,科普知识似乎已经十分遥远,我们很容易忘记科普知识中,也充满了如此多的奥妙与乐趣。
据一项统计表明,73.9%的人认为,科普首先就是“在科技馆或博物馆里的介绍海报、图片”。还有不少人认为,科普就是“街边的报栏、冗长的讲座”。这种过于呆板、乏味的教育方式,让人们对科普知识敬而远之。每40个中国内地公民中仅有一人受过科普教育,而在日本,每两个公民中就有一个参观过科普场馆。
科普知识的落后是导致中国人科学素养大大落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素养中的比重仅占1.98%,远远落后于美国公众科学素养比重的17%。与此同时,却有近一半中国人求过签,25%左右青年人迷恋星座、22.3%相信周公解梦。这些都与崛起中国的国民内涵很不相称。
要解决中国国民科学素养与知识追求的不足,就需要尽可能像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那样,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在那些国家,诸多的科技馆散布在社区里;从小学开始,就设立亲自动手探究科学兴趣班,而不是奥数、外语班;布置的作业只有学生们到科技馆里观察才能完成;电视台在政府等的资助下不断推出趣味横生的科普节目;媒体也常常共同掀起一些类似于探索金字塔、野外求生等求知热潮。
可见,政府、媒体、社会、学校共同努力,就可以让“全民求知”不再是难以企及的偶发事件。
如果中国对科普的国家投入不再是现在人均1元左右,中国媒体在增加科学知识报道上能形成更多的共识,社会和学校都能找到更多有意思的知识传授点,那么,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必将大变样。
这次日全食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对知识的追求、对科学的探索,完全可以胜过当前“快男”、“超女”、八卦娱乐,带给普通民众全新的现代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