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用外汇储备支持海外收购
2009-07-23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林雪原 本报特约记者 刘雅芳 本报记者 林 琳
英国《金融时报》7月22日报道说,中国总理温家宝周一表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外汇储备运用与企业“走出去”结合起来。文章援引汇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的话说,这是“中国官方首次明确表明这一政策,即直接利用外汇储备支持企业收购海外资产”,而且“这是中国减轻依赖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战略的一部分”。
《金融时报》评论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去年飙升至407亿美元,而2002年只有区区1.43亿美元。中国政府日益鼓励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和收购,尤其是国有的工业巨头,比如中石油、中铝、中国银行和中国电信等。而国有企业——特别是石油和天然资源领域的企业——已加快脚步,物色因全球危机而待售的海外企业和资产。屈宏斌认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这是外汇储备多元化。中国政府不希望继续囤积外汇储备和短期金融资产,而是希望国家积累更多长期企业实际资产。”
“外汇储备如果过分强调流动性,会失去其收益性,在这个时候是可以拿出一部分钱来支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购买含金量高的产品,比如大飞机,以及投资能源和资源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不过在实际运用中,要考虑一个“给谁做,怎么做”的问题。专家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对国家外汇储备增加作出了贡献,如果只支持前者,忽视后者,这样不太公平。此外,中国企业凭着雄厚的资金实力把一些看似便宜的国外企业买下来,这不是新鲜事。问题的关键还是买回来以后,到底能不能实现国外品牌的价值。在这方面,日本有惨痛教训,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人大量收购美国企业,就没能处理好这个问题。于是,当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时,又被美国人以低得多的价格买了回去。中国企业绝不能再闹这种笑话。
中国目前持有的2.1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大部分以美元资产的形式存在,光持有的美国国债就超过8000亿,分析人士很早就对这种“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行为发出警告,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美元资产的大幅贬值,促使中国加快了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步伐。专家表示,目前中国消化外汇储备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金融投资,比如中投公司投资的海外股权,但做得并不成功。二是实物投资,包括买企业、买商品和买资源等。这里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日本在经济腾飞的时候,用外汇储备购买了很多欧美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产品,然后再进行拆解研发,制造出比欧美更先进的东西。三是不计较收益的对外经济援助,比如用一些外汇储备支援非洲经济建设等。这是属于战略性的运用,这一招也是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常用的。
在上述这三种“花法”中,实物投资是目前呼声最高、讨论最多的。有专家认为,首先西方国家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重重,购买起来阻力很大;其次购买稀缺性资源常常被政治化,易引来“中国威胁论”。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何伟文还提醒说,购买海外资源同样有经济风险要防范,国际油价一年来的暴涨暴跌就是很好的例子。
对于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究竟该如何花,国内外的专家和非专家们都支了不少招,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斯蒂芬·格林还曾提议中国用外汇储备引进外国教授、外国足球明星等。而除了“海外购物”,还有学者建议将外汇储备“花在国内”,比如用于改善国内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等。但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曾表示,以外汇储备充实社保基金账户,这相当于无偿划拨的财政透支行为,这样是不行的。还有国内学者建议学习新加坡模式,用外汇储备给全国人民发红包,以刺激内需。对此,孙立坚认为,把外汇分点给老百姓用,看上去像一种福利,其实是完全错误的。老百姓手里的外币是不能在国内购物的,只能到国外消费或者购买进口产品。这种消费不是带动自己国家的生产能力,钱倒是白白落到别国的口袋里,根本扩大不了内需。而如果把外币兑成人民币发放,就势必大量印钞票,必然导致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