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谈历史学科中心理素质的培养
2009-07-22夏莺
夏 莺
【摘 要】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学科优势,改革教学模式,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历史教学 心理素质
一、当前青年学生心理现状
1.接受能力强,辨别能力弱
青年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迅速,反应敏捷,求知欲强烈,接受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他们对社会各种新信息、新事物和新知识都较容易接受。但是,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却受其人生阅历因素的影响,对待信息的态度往往是良莠不分,兼收并蓄,缺乏一套系统的价值评价准则,甚至有时对错误的思潮、事物、行为或信息津津乐道,是非观念比较模糊。
2.易受暗示,模仿性强
青年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极易受到各种暗示的影响。教师家长的言行,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的事迹,港台影视明星的宣传报道,社会各种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甚至教师在教课中所举的例子,都会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促进或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3.求知欲强,目标模糊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刻苦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希望通过学习充实自己,增长才干,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愿意同学学习优秀的同学交朋友,尊敬学识渊博的名人和教师,在学习上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但是,由于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对求知欲的社会意义不理解,缺乏学习的远大目标,学习目的性比较模糊,意志比较薄弱,遇到学习困难较易产生动摇,缺乏持久学习的需要和动机。
4.兴趣广泛,控制力差
当代学生具有浓厚的好奇心,精力也很充沛,兴趣非常广泛,大到新学科新知识、国内外大事,小到社会小道消息、娱乐信息、文学作品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但是,由于中学生的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功能尚不健全,身心发展不平衡,因此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养成学什么东西都蜻蜓点水,半途而废的不良习惯。
5.爱美求乐,审美能力薄弱
当代学生受现代审美观的影响,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喜欢赶潮流、追时尚,喜欢美的艺术作品,欣赏流行歌曲,对富有强烈刺激的东西总想试一下,港台电视剧中人物的洒脱举止,更是他们仿效的对象。但是,由于他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过高,对大众传播、文艺作品良莠不分,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导致某些学生在言行服饰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如染黄发、穿耳环等。
总之,当前青年学生的心里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探索性、创造性、封闭性和独立性。如何正确引导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寻找与历史教材的最佳切入口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通过社会发展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进取的心理品质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前进的历史。尽管曾出现过许多曲折,但谁也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过程中都出现了封建王朝的复辟,使革命遭到暂时的挫折,但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还是在英、法两国确立起来了。通过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起对社会发展的信息,这样,当他们看到社会的灰暗面或遭受挫折时不至于丧失精神信仰、失掉对生活的信心。人生道路也如社会前进道路,不会事事顺心,一帆风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学业受挫、婚恋失败、事业不顺等,只要我们鼓起勇气、坚定信心,不轻言放弃,前途就会一片光明。
2.利用历史的德育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人格居于核心地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格的伟大。”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如介绍罗斯福身残志坚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李大钊等人事迹,培养学生为追求科学和真理而用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会组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
3.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历史是过去的事,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险、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品格的基本要求。因此,挖掘历史教材,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意识和合作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介绍严复《天演论》时,可以突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观点并加以阐述,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在介绍陈独秀开展新文化运动、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活动时,可以向学生宣传“勇于竞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从毛泽东创立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体系、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床剧中,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思想开拓、不断进取”的品质;从商鞅、王安石、康有为力图改革中去体会“大胆变法,改革创新”的精神。
三、改变教学模式,适应学生的心里需求
1.互动式学习模式,适应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所谓互动是学习模式包括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例如通过教学角色的饿更换,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品尝传道授业的创造性劳动的滋味。采取“人人都上,课课到位”的上课责任制,教学内容分配到人,成立以小组为单位的“历史教研组”,互相商讨教法、操作程序、反馈其他学生的意见;课后评价上课效果,即时总结。教师在全过程只充当资料员,提供材料、教参,适时参与指导一定的教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通过这种互动式学习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因动机和机械的学习历史而逐渐对历史失去兴趣的现象,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觉了他们自身的特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心理移位”,营造了一种学生发展自己潜能优势和赶上、超过他人的心理适应机制。
2.辩论式学习模式,适应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谓辩论式学习模式就是让学生围绕着某一问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通过一定的的史实来说明自己对某一历史事物或历史人物的见解,并力求驳倒对方的观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批判性,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不仅在讨论问题时能够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能够对他人的思想、观点加以评论。因此,提供他们一个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很重要。辩论前的准备促使学生主动地把握教材,同时积极搜寻资料,加强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和理性的分析,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辩论中,为了做到观点明确、语言准确,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激烈的论辩中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反应能力等,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并且在当前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独立见解、创新意识和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才能适应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而辩论式学习模式正是为学生成为新世纪所需的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训练场地。
3.研究性学习模式,适应学生的创新性,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所谓研究性学习模式,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其形式有多好总多样。例如收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读书活动并编写读书报告、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准写历史人物小传、编写报章的社论和报道、组织讨论等。这种学习模式具有开放性、过程性、主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他既符合了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有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合作性,更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心理素质。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模式,学生不仅掌握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增强了他们的个人体验,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甚至有些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提出了一些很有创造性的观点,这些思维的火花,正是学生创造思维品质的源泉,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阶梯。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适应学生的功利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的功利心理主要是指获得精神利益。如受到老师赞扬、同学认同、校方表彰等,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学习上获得的评价。学生的这种功利需求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志向,是将其送上坦途还是推下深渊,学校的评价,特别是老师的评价可谓责任重大。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是通过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试来判断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程度,并以此作为评价的参考因素。不难发现,这样的评价机制比较僵化,仅凭考试的成绩和教师单方面主观性的评价,本身也不合理。
所以我们提倡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它包括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其核心是在评价标准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个体评价的导向、调控作用,让每个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大力挖掘自身的潜力,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兴趣特长,并逐步形成某些值得他们因为自豪的个性特征。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自尊,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健全人格。
总之,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嘘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名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近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困扰的日益增多,更使我们认识到把心理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紧迫性。健全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强的品质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