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教学后记
2009-07-22王国岭
王国岭
【关键词】《掩耳盗铃》 教学后记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多种动态因素的组合,是多方位的信息交流过程,无论教师备课多么认真,课堂上总免不了会出现些预料不到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处理得怎样,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甚至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下面就我教学《掩耳盗铃》后谈谈个人的看法: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想把别人家大门上的铃铛偷走,他知道铃铛会发出响声,就用手掩住了自己耳朵,他认为自己听不见,别人就听不见,可是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掩耳盗铃”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掩,捂;盗,偷,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比喻愚蠢的人自己欺骗自己。我在教学过程中,被学生的一个问法给我一下搞懵了。学生问:“老师,从图上看,那个偷铃人是用左手捂住一只耳朵,而用右手去拿铃铛,书上是这样写的:他想,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到了,这样图文对照就不相符了,那个偷铃的人只捂住一只耳朵,而另一只耳朵还能听到呀?”我一看图,图上的确画的是一个人用左手捂住耳朵用右手去偷铃。我灵机一动,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同学们问得好,观察得非常细致,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要求同学们懂得寓意、懂得一个道理或教训。这偷铃的人明明知道那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响,他对事情的发展十分清楚,知道不能做的事硬要去做,可见他十分愚蠢,同学们不要向他学习。”
课后我掩卷沉思:作为一名教师,是知识传播者,不能误人子弟,要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上好课,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来处理偶发事件。《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故事的图文的确令人难以诠释,它不是看图学文,教学方法与看图学文不一样,而学生偏偏又注意观察图画。我个人认为这篇课文的关键在于“掩”字的解释,如何来解释这个字就不能局限于“用手捂住”应该理解为用其他东西捂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