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会话人际功能教学观
2009-07-22徐静
徐 静
【摘 要】语法隐喻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本文从语篇的角度,依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中语法隐喻的人际隐喻概念,提出英语会话人际功能教学方法,力图提高学生输出合乎英文语法规范话语的能力。
【关键词】语法隐喻 人际隐喻 会话能力
一、前言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综合英语教程》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应用语言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在使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会话教学上,《综合英语教程》(第二版)采用了传统的如给出范文与替换部分的“静止式示范(Single-mode Modeling)”与给出一定语境如看图说话的“动态语言示范(Interactive Modeling)”相结合的模式,强调教师通过语言交流活动,发现学生的交际需要,采用有针对性的“动态语言示范”,创造让学生“顿悟”语言的机会。在对话题熟悉且掌握了一定的语言信息,即知道如何用词汇、语法表达所知信息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有一定的语篇意识,知道针对不同的说话对象,不同的场景,学会用得体的语言开启谈话,结束谈话,有效地组织信息,利用和处理对方的信息,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从人际的角度研究会话的语义连贯、话题替换等涉及到了系统-功能语法隐喻中的人际语法隐喻,国内同行华海燕(2008)将人际语法隐喻用于会话语篇分析,本文旨在将人际语法隐喻用于英语会话教学,从功能的角度教会学生在会话时有一定的人际语篇意识。
二、问卷设计
1.研究对象
该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贵州民族学院英语专业2008年进校的一年级3个班的全体学生。他们大多来自贵州省各个地区,共有69人参加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69份。
2.研究工具
该项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是《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会话能力研究调查问卷2》。问卷共有两个部分,第二部分涉及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共有三个对话,让学生依据前后文填空,测试学生在与他人交流时是否具有人际语篇意识。因分析需要,接下来将附上问卷测试部分。
Conversation 1
Mother:________give your sandwich to the cat. She has had her dinner.
Son:Yes,Mum.
Conversation 2
Student:Sir,________________borrow your encyclopaedia?
Teacher:Im using it right now,________________ lend it to you next week.
Conversation 3
Student A:Hello! ________________where Jack is?
Student B:He________________in the office. I saw him there just now.
Student A:________________,I asked him several personal questions that day,he________________feel annoyed for this.
Student B:________ ________ (mind),________________he is such an open-minded person.
3.数据收集与分析
各班基础英语任课教师也是课题组成员2009年4月份,让学生在课堂上填写了问卷。笔者依据学生问卷2的答题情况从系统-功能语法人际功能的角度对学生掌握的程度作了系统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同学根据前后文,及会话者说话的身份,能正确补充完整所需信息,如用“Dont”填会话1的空处,补充完整祈使句(但仍有少部分同学填上如“Please”,“Can you”,甚至“It is unnecessary to”之类的话语);“May I”或“Could I”填会话2的第一个空(但仍有少部分同学填上如“Can I”)和用“Do you know”填会话3的第一个空,补充完整两句疑问句;在会话3的第二个空上,有60%以上的同学用了“must be”表推测的肯定性;在会话3的第四个和第五个空处,有90%以上的同学没有理解,胡乱填上“but,seems”“which,is”“may,be”等,只有极个别同学用了“I think,may”或“so,may”。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同学在会话时,对较明显的情态和语气,有一定的人际语篇意识,也有部分同学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而在表达相对复杂的人际语法隐喻时,大部分同学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因此,教师有必要在会话教学过程中传授人际功能概念,并侧重于学生不大熟悉的人际语法隐喻。
三、会话人际功能教学初探
语言除具有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以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身份、地位、
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功能”。(胡壮麟,2003:105))按照不同的意愿选择相应的语气式就是人际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主要表现在语气和情态方面(Halliday,2005:354),因而人际语法隐喻主要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
1.语气隐喻
在交际过程中,讲话者可以随时改变他的“言语角色”(speech role),但无论怎样变化,它最基本的任务只有两个:给予和求取:讲话者或者给予听话者某种东西或信息,或者向他求取某种东西或信息,构成了语言的四种言语功能:“提供”(offer),“命令”(command),“陈述”(statement),“提问”(question)。(胡壮麟,2003:106) 而这四种言语功能是通过语法上的语气来体现的。在通常情况下,陈述语气要求受话人将言语表达视为事实,提问语气要求受话人思索响应,祈使语气要求受话人服从讲话人的请求和命令,感叹语气要求受话人产生感情共鸣。然而,在实际交谈中,人们往往会因为交谈对象、交谈内容的不同,为维护双方的关系和交往而避免使用引起不愉快的语言,采用较委婉、迂回的方法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Halliday(2005:342)指出语法隐喻是自上而下,一个概念在词汇语法层可以有不同的体现方式,即一致式(congruent form)和隐喻式(metaphoric form)。隐喻特征不明显的体现方式为一致式。他们二者无使用频率高低与标准与否之分,而是依据不同的场合有所侧重而已。
例如:《综合英语教程》第二版第十单元的会话教学部分练习的是命令言语功能。以“叫受话人明早来”为例,英语表达中有以下几种说法。(1) Im wondering if you would come here tomorrow morning. (2) Do you object to coming here tomorrow morning? (3) Dou you mind coming here tomorrow morning? (4) You are to come here tomorrow morning. (5)You are supposed to come here tomorrow morning. (6) You should / ought to come here tomorrow morning. (7)You must come here tomorrow morning. (8) Come here tomorrow morning!这八个句子虽然表达的概念意义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语用功能是截然不一样的,学生应学会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说话对象,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第(1)句到第(8)句,它们的礼貌程度递减,而祈使句的正式程度递增。依据Halliday的一致式,(8)是标准的祈使句型,而其它的陈述句型和疑问句型则是隐喻式。针对不同的说话对象,基于礼貌原则,人们在实际交谈中常用陈述句型和疑问句型代替祈使句型。在本例中,(1)陈述句礼貌程度最高,(2)否定疑问句比(3)肯定疑问句礼貌,(5)、(6)、(7)陈述句因表“义务”(obligation)的情态动词强硬程度递增而礼貌程度递减,而(8)的祈使句是最直接的表命令的句型,因而礼貌程度最低。
2.情态隐喻
情态意义大都是由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以及谓语的延伸部分来表达的。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表达情态的方式。情态意义也可由小句来表达。Halliday称这种现象为“隐喻”(metaphor)。情态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来表达。Halliday称为“取向”(orientation),取向可分为四种。明确的主观取向和明确的客观取向都是隐喻性的。与其相对应的为非隐喻情态,即由情态动词或情态副词表达的情态。例如:(1)I think (in my opinion) Mary knows.(明确主观) (2) Maryll know.(非明确主观) (3) Mary probably knows.(非明确客观) (4) Its likely Mary knows.(明确客观) 依据Halliday的隐喻概念,人们在表达“意愿”(volition)时,通常会用情态动词“willing”、“keen”和“determined”(量值递增)来表示;在表达“概率”(probability)时,通常会用情态动词“possible”、“probable”和“certain”(量值递增)来表示;在表达“频率”(frequency)时,通常会用情态动词“sometimes”、“usually”和“always”(量值递增)来表示;在表达“义务”(obligation)时,通常会用情态动词“allowed”、“supposed”和“required”(量值递增)来表示。(胡壮麟,2003:124) 因此,当说话人没有用常用的情态动词,而用“I think”或“I believe”等表明确主观的小句时,旨在强调说话人的看法和判断的不确定性,增加会话的商讨性;当说话人用“Its likely”或“Its certain”等表明确客观的小句时,旨在增加说话人话语的客观性,使受话人不容易产生质疑。
在会话教学过程中,依据会话练习的实际内容,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情态隐喻这方面的知识后,学生就会在实际会话中增强人际意识,学会使语义前后连贯、能替换话题,就不会在第一个会话中填上如“It is unnecessary to”之类的话,也会理解为什么在会话3的第四个空处,应填上表说话人强调自己的看法和判断的不确定性的小句如“I think”和“Im afraid”等。
应提出的是,每个话题所涉及的人际功能不一样,教学也应有所侧重。给学生介绍一点系统理论知识,是为了促进和加深他们对英语的理解,而要使这成为可能,要附以大量的练习。
四、结语
本项目依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人际隐喻,结合贵州民族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英语会话教学中,尝试性地提出英语会话人际功能教学方法,并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检测其操作的可能性和实效性,希对英语会话教学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3]华海燕.人际语法隐喻与会话语篇分析[J].内江科技,2008(7).
[4]邹为诚,虞苏美.综合英语教程(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徐静(1974- ),女,汉族,贵州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语用学,功能语言学。
本文系“贵州民族学院2008年教学改革工程项目”(GZNC2008JG023)系列论文之一。